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发展与演变
                                                                                              梁宇卿

一、起源:殷商时期
      太史寮是至今我国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出现于商朝末年。其主官称方史,下隶有层次不同,执掌各异的史官,主要职责是商王的册命和祭祀等事宜。它仅为秘书机构雏型。
二、初创:两周时期
      西周时期的国家机构有所发展,中央政府形成以卿为首的政务部门“卿事寮”和以太史为首的事务部门“太史寮”并列的局面。
      西周初年,政务目繁,太史寮被扩展,有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辅助机构。西周后期,太史寮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中枢政务机构卿事寮合称为卿史寮。
三、确立:秦汉时期
      秦朝一统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秘书机构。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中丞相府以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为主要职责,成为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
      但由于秦始皇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因此,此时的丞相府没有决策权,仅有参谋权,规模也很小,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下的中央秘书机构。
      汉初,承袭秦制,丞相府依然是中央秘书机构。此时的丞相府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增多,机构和职权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丞相也演化为手握重柄的秉政大臣。这就和君主独裁的政体发生了冲突。
      于是,自汉武帝起,开始逐步分散、抑制、削弱丞相府的职权,将丞相府划为“外朝”,官衙设于皇宫外,将丞相府转化为政务机构。同时,汉武帝又起用亲信秘书小吏尚书,组成小规模的秘书机构尚书署,官署设于皇宫内,取代了昔日丞相府的地位。
四、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署逐渐发展,职权不断扩大,尚书署膨胀为无所不统的权力机构,其机构也自尚书署扩展为尚书台。为此,曹操又将尚书台转化为中央政务机构,另以自己的亲信幕僚为秘书令,以取代昔日的尚书台,组成新的中央秘书机构。
      曹丕称帝建魏后,又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增设中书监一职,组建成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成为新王朝的中央秘书机构。
      后来,中书省的职权再度扩展、膨胀,统治者为此分别增设了门下省、尚书省,以分散中书省之权,使三省各承担部分中央政府的秘书职能,使之相互制约。
五、成熟: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其朝廷秘书机构为尚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皇宫秘书机构为内侍省、太常寺。
      唐朝皇帝又设政事堂以协调中书、门下之间的关系,并起用翰林学士,作为自己的机要秘书,后又发展为翰林学士院,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武则天执政时期,另设立匦使院作为信访机构。
六、融合: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秘书机构较唐朝有了较大改变。军政分立,设枢密院掌握军权,与中书省合称“两府”
      秘书机构比唐朝庞杂,职务分工更加细密。其中,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逐渐专业化,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系列。皇宫秘书机构为翰林学士院和谏院,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
      元朝参照宋、辽、金旧制,在全国设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行中书省是按照地区设置的,全国分设十一个,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派大批官员往各地代中央行事。在战争期间,枢密院设立前线指挥机构,称行枢密院。行枢密院掌各地军事机要,统帅各地军队。
七、强化:明清时期
      明朝,由翰林学士组成内阁,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内阁从明成祖时的7人,发展到清初、已扩展为300多人,分12房办事的大衙门,其职掌也从最初的收阅奏章,充当顾问,膨胀为赞理机务、总理政务。
      为此,清康熙帝、雍正帝先后设立南书房、军机处作为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而将内阁转化为政务机构。
八、总结
      综上所述,可见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职权、规模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增强,最后膨胀;而它一旦膨胀,封建统治者就予以抑制削弱,或将其转化为政务机构,然后重新起用身边的亲信而职位低微的秘书官吏,组建成新的秘书机构。这一现象自秦朝起直至清末,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形成为一条规律,导致封建王朝的中央秘书机构处于反复建立、扩展、膨胀、削弱、解体或转化,又重新建立的周期性演变之中,形成一道循环轮回的怪圈,使中央秘书机构的名称不断变更,权限时弱时强,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主要参考文章:杨建宁《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