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从“寒门掌机要”现象背后看魏晋时期秘书的选拔和任用

 廖楚宣

摘要:古代秘书官吏作为统治者的政务辅助人员,为统治者提供参谋与帮助,在解决大小事务、分担统治者工作压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统治者而言,如何选拔合格的秘书人员、如何在秘书人员中分配职权显得十分重要,然而最重要的一点却还在于,如何在处理好对秘书人员职权分配的同时做到权力的制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寒门掌机要”现象,实际上就是一场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之争,主官对秘书人员的依赖为秘书人员进入高层提供了机会。了解这一历史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秘书史。
关键词:曹操 诸葛亮 九品中正制 寒门掌机要  魏晋南北朝 寒门 士族

      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那便是大批身怀抱负与才干的寒门子弟有了更多入仕施展才华的机会。统治者自身的卓越远见超越了普世的价值观,寻找到了一个真正有利于其稳定政治局面、巩固其地位的任人选才的方法。从一开始的九品中正制,到后来的寒门入仕,不难看出,统治阶层内部的人才选用方法在不断改变,以适应统治阶层的需要。然而,如何稳定控制住局面,使人才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使权力缺失和滥用,是统治者一直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当属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曹操和诸葛亮。(一) 秘书选拔任用成功的典范------曹操、诸葛亮
      (1)曹操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深知要成就大业,必须依靠人才。他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是一个成功者:首先他,爱才敬才、不计私怨、不拘小节,善纳天下之士为己所用。曹操选用秘书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有很典型的意义。他十分注意招贤纳士,曹操选用秘书的基本思想是不问门第、不拘一格、不计前嫌、唯才是举。曹操为求人才,提出“唯才是举,以备录用”的方针,先后发出了《求贤令》等三道命令,强调选拔人才,不问出身贵贱,不计德行操守,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一律收用,并评定其优劣,予以相应官职,擢用了不少庶族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在曹操的秘书班子中,既有出身名门的士族子弟,如司马氏兄弟、华歆、孔融等人;也有拔于行阵,出身寒门的王粲、郭嘉等人。既有自始至终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心腹之臣,也有曾在敌方营垒后来投奔依附之人。他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的特长,分别任命不同的官职。如荀彧有军事谋划之才,曹操便将其用为尚书令。正是由于曹操广纳人才,使用得法,较为妥善地处理了与秘书之间的关系,使身边的秘书各施其才,成为得力助手;同时也使他如虎添翼,是他能击败各路豪强,统一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总结自己十九年的征战历程时说:“所征必克,乃是贤大父之力也。”
      (2)诸葛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他的事业中,招纳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诸葛亮在选贤任人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他在所著《心书》中曾经系统地提出了对“如何知人”的看法,也就是他选拔人才的七条标准:一是要有准确的判断力。二是要有稳妥处理复杂事项的应变能力。三是要有审时度势的预见力和决策力。四是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五是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六是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七是要恪守信用。这些标准和能力,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而诸葛亮除了要求秘书忠于职守外,还能够发挥秘书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听取他们的意见,还专门建立了“参署制度”,要求秘书能“违覆”“直言”“进人”。诸葛亮对秘书的这些要求,不仅充分挖掘了秘书的潜能,还融洽了自己与秘书之间的关系,是秘书任用的成功典范。
      而自曹操、诸葛亮两位成功典型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及各级秘书官吏的选拔的基本原则是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的背后,则造成了一面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另一面却是“寒门掌机要”的尴尬局面。
(一)“寒门掌机要”的背景及原因
      汉末,因天下兴兵,人口流动,百姓离乡背井,漂泊不定,察举制度无法进行下去,于是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自曹丕起始的九品中正制,本意是为了网罗天下仁人志士,为国家效力。然而,由于当时世家大族垄断官权的历史条件,这一制度很快成为了以门第划分等级、以等级高低授官的腐败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然而一方面,高官士族又往往名不副实,办事效率极差且十分腐败,另一方面,士族无能而又并未完全取得皇帝的信任,世族与皇权间矛盾重重。
      这样一来,“寒门掌机要” 作为重要的历史现象,便应运而生。在“膏粱蹑高位,英才沈下僚”的局面下,那些无为的高官往往将重要事务都交给寒门出身的僚属去处理;出身寒门、受门阀政治压抑之士,愿意借皇帝之力而谋求仕途发展;同时,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和架空世族,也有意任命寒门之士来担任官品不高、机要性却很强的职务(如:中书舍人、典签),让他们参与各种核心机密,以削弱士族对皇权的控制,特别重用寒门之士理政(如宋武帝、齐孝武帝等,希望巩固自己的政权,既深知士族的无能,又十分戒备其做大,故而特别重用寒门之士理政。)。如此一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官府中,办理具体事务的大都是寒门之士,从而使整个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寒士手上。这些寒士大都是饱学之士,又从具体事务工作中学到了丰富的社会政治经验和官场周旋能力,锻炼得精明强干,并在处理文书和日常事务的过程中参与了政务,掌管机要,成为了实际上的决策者。
      所以,在这一时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寒门之士异军突起,主官位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寒门掌机要”正是这种状况的写照。而对于这一现,杨剑宇也在其《中国秘书史》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当时流行的‘寒门掌机要一语’……反映出秘书膨胀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高层,也出现在州、郡、县各级官府。其直接原因是主官腐败无能,处处依赖秘书官员;而秘书官员则凭藉其实力和才干乘机进入这个权利圈。其实质仍是封建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之争。”
(二)“寒门掌机要”的历史影响
      寒门之士的崛起,对士族政治形成很大冲击。给了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而另一方面,寒门入仕也为中央及各级政府输送了大批人才,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水平,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任何一个朝代,其兴衰更迭都离不开时人的运筹。秘书人员作为统治者及其下属官员的参谋和辅助者,时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代统治者在选拔秘书官吏的时候,无一不是经过细致的考量,不断完善和修改秘书选拔办法和条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寒门秘书崛起现象并非偶然,它是政治和历史的产物,从现在的角度出发,它启示决策者任人唯才唯德;而对于作为秘书从业人员的人来说,则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能被委以重用;我们须从中吸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