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士大夫阶级的崛起对古代秘书工作发展的意义
                                                                             王浩珂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盛行,有识之士都希望在乱世中独树一帜取得霸主地位,为此,他们迫切需要具有新思想的谋士帮助他们战胜世卿世禄的旧贵族势力,建立新型的政府机构,此时作为低级贵族中的新知识分子,士进入了领导层的视线,在领导层身边提供谋划,担任幕僚,起草文书,他们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务而就现代眼光看来,他们无疑就是各国领导身边的高级秘书,对秘书工作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意义。
关键字:春秋战国,士,意义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掀起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士在我国古今有如下解释:
⒈ 〈古〉指男子,特指未婚男子: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
⒉ 我国商、周时代贵族的最低一级,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在西周的分封制下有“士之子仍为士”一说。
⒊ 指读书人:学~。硕~。~农工商。
⒋ 军衔名。在尉级以下:上~。中~。又泛指军人:战~。激励~气。
⒌ 特指战国时的一个社会阶层,具体化为士大夫,一指居官与有职位之人 ,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 区别于强调等级的大夫士
⒍ 姓氏。本篇论文中的士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低级贵族中的古代知识分子。
      人所共知,战国是一个争战不已的时代。各国内政、外交、军事上的矛盾重重。《管子•霸言》说:"夫使国常无患,而各利并至者,神圣也;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是故先王之所师者,神圣也;其所赏者,明圣也。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在作者看来,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谋略是否得当。文中在讲到战争时又说:"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独攻而取也,必先定谋虑,便地形,利权称。""夫强之国,必先争谋。"《管子•制分》说:"强未必胜也,必知胜之理,然后能胜。"作者指出,实力强未必胜,只有深知胜之理才能必胜。《战国策•秦策一》讲苏秦合纵之策得用之时,不费一兵一卒,使秦不敢出关东向,由此作者论道:"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这里所谈的不是个人的权力,而是讲这些人的智谋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战国策•秦策三》又载:"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王忧。由此足见智谋的威力。景春曾这样估计苏秦、张仪这类人物的作用:"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这里所论不是士人的权力和手中的物质力量,而是讲这些士人的智谋足以使拥有实力的君主们胆战心惊。
      智能的竞争为士的活跃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活动场所。从认识论的一般道理来讲,社会实践无疑是智能的基础,但是智能的发展还必须有如下两个条件:一是教育;二是要有一批专门从事智能劳动的人。士正是这样的角色。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迫切需求智能,而智能主要蕴藏在士这个阶层。正如《墨子•亲士》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于是尊士、争士、养士遂成为上层人物的一种社会风尚。至此,士逐渐迈上了政治舞台,开始参与到国事中去。
      士在参与国事时,并没有具体的职务,属于政治体制的编外人员,而是作为领导的智囊团,在领导的背后出谋划策,其性质相当于国君的高级秘书,专职负责参谋类职能,不等同于领导身边打下手的档案文书秘书。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冯谖就以其出色的谋划救孟尝君于危难之中。孟尝君曾放债于封地薛为维持家门的巨大开支,他派冯源前去收债。冯源至薛后仅收账十万将其与多数无力偿还的债券当着借贷人之面焚毁,然后回来复命,孟尝君十分不快。责怪他没办好事。后来孟尝君因声名镇主而被免职,来开都城回薛。百姓闻讯,远至百里外迎接,孟尝君这才知道冯源当初是为他收买民心,留下后路。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级的代表,在其领导身边起着重要的参谋作用。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一职能正是对秘书工作的扩展和提高。这一时期,除了秘书工作,秘书人员也有了新的特点。在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下,士的本土观念和故国感情逐渐淡弱,国别之间的流动性增强。李斯《谏逐客书》云:士不产生于秦而愿忠者众。更有商鞅为卫国人,不为威望重用而入秦;蔡泽为燕人,游说列国未受重用而至秦 。这说明,士的流动性很大。且此时的参谋秘书职务一般任期较短,士脱颖而出后,一般即拥有其他官职,脱离秘书职务。相较于档案文书业务,参谋秘书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这有利于国君接收来自不同人的不同看法,了解各国的具体国情,提高决策水平,但另一方面秘书人员频繁更换不利于秘书工作的交接。
      从历史背景看来,士阶级参与到秘书工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加入又有何重大意义呢?对秘书工作来说, 春秋战国以前,我国秘书人员的工作多以文书档案,占卜史官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士阶级参与秘书工作不仅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更是扩展了秘书工作的范围,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参谋咨询秘书,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也提高了秘书人员的地位和声誉,对日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社会: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的士阶级担任国君的高级秘书,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谋划,促进了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参考书籍
[1]出自《诗经•小雅•甫田》
[2]《周《韩非子•诡使》载:"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
[3]《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4]《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