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以辽、金为例探求宦官制度与秘书制度的关系

                                                                                         马幼婷

摘要:宦官是奴隶社会和封建制度时代宫廷管理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物,是君主专制制度,宦官在宫廷内侍奉君主及其家族成员的官员。而秘书人员则是在有社会组织领导部门、出现文字和文书工作条件下形成的辅佐最高领导者,即君主及其家族成员的官员。同样作为国家最高决策者的近身的辅助性工作的官员管理制度,宦官制度与秘书制度虽不完全相等,但其内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宦官制度与秘书制度有很多切合点。本文以辽、金为例,分别从宦官与秘书人员的来源、管理机构、具体工作内容等方面对宦官制度与秘书工作进行对比,以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

      夏商时期,伴随着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发展、部落联盟内部的阶级与阶级压怕的产生,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国家,其管理公共事务的领导部门也由此逐渐演变为统治集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朝廷。随着奴隶制专制君劝以及上下有别的宗法观念的逐步确立与不断发展,为适应维护最高统治者家族的血缘关系的纯正的需要,便产生了宦官这一角色。在此同时,为保证诏令奏章等公文能够顺畅的上传下达,便出现的最初的秘书工作。因此,可以说宦官制度与秘书工作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大环境下,秘书和宦官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同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我认为宦官制度隶属与秘书制度,即宦官部门是秘书部门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辽、金两个个朝代的秘书及宦官制度同为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而形成的制度,因此二者有着相似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因此,本文将会以辽、金两朝为例,证明宦官制度隶属于秘书制度这一观点。
一、辽代秘书制度与宦官制度
      1.辽代秘书制度与宦官制度的简介
      辽代采用胡汉分治的秘书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国制”即辽官系统,称为“北面官”,“北面官”治理沿用契丹旧制管理契丹人,掌管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其官员均来源于契丹本民族,且大多是皇室贵族人员或是战功显赫大功臣。而所谓汉制,即汉官系统,称为“南面官”,“南面官”采用唐朝旧制管理汉族居民。掌管汉人州县、租赋、车马之事,其官员部分是契丹人,其余则由汉人担任,选拔沿用汉人习俗,通过考试选拔,但在南面官中有部分却是来源于辽宋交战中,俘虏和招纳的汉族的贤人智士,另外,契丹本民族人担任南面官的很多,但却鲜有汉人在北面官任职。
      而在契丹建国以及辽朝创建之初,契丹族原有的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未曾褪去,“辽之先世,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毡车为营,硬寨为宫。”(《辽史·百官志》),加之后妃多擅长骑射,军旅田猎等,未受到类似其他朝代后妃一样的禁锢,因此在这段时,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宦官的记载。辽代的宦官制度则是随着在契丹语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逐步发展,辽政权的封建化,辽代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完善而逐步产生的。最初的宦官源于北还的后晋宦官,随后,宦官则多是通过掳掠汉族子弟后阉割为宦官的方式使得宫廷宦官得以补充。因此,辽代的宦官均为汉族人。
      2.辽代宦官制度与秘书制度的对比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辽代秘书机构“南面官”的的和宦官是有相同的官员来源有部分是相同的。契丹族是游牧民族,英勇善战,但由于其流动性较大,经济、文化水平均低于宋,切在初期甚至无文字。因此,辽国君主必须通过招纳甚至俘虏等各种手段引进中原人士中的各种贤人志士来协助管理国家。而这些汉族部分成为专职管理文书档案为文字秘书,部分成为服侍与宫廷贵族周围的生活秘书,或者是在朝廷内部,后宫等地方工作的军事秘书甚至是机要秘书。
      其次,南面官中的某些秘书人员从在具体职位的称呼与工作内容可以看出辽代宦官机构隶属于秘书机构。根据《辽史·百官志》载,辽代的秘书机构南面官诸“监”职名中,便已经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这是我国史书记载中第一次将宦官称之为“太监”。另外,可以考证的辽代宦官的官职有内谒者,黄门令,内侍左右厢压班,内侍都知等,另,如尚衣库使,内库都提点等职位,并非是专职又宦官担任的。这仍不包括由于统治者的偏爱而赐予宦官的各种职位。但万变不离其宗,宦官的辅助性,虽然宦官的辅助性及其服务于领导,即最高统治者的工作性质并未因职位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可以看出,虽然辽代的宦官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的工作与公文传达有关,但其工作性质与职能仍然可以划归为秘书的概念范围内。
      3.具体事例
      由于辽代处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的阶段,宦官制度并没有发展的非常完备,因此,在《辽史》和《宦官传》中所记载的宦官只有王继恩和赵安仁这两个宦官。
      赵安仁幼年被辽军俘获入宫。他担任很多职位,其中包括黄门令、秦晋国王府邸侯、内侍省押班、御园通金、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内侍都知、都提点等共八种。赵安仁两次卷入政治漩涡。一次是仁德皇后与钦哀有矛盾,钦哀密令赵安仁监视皇后的动静,后来,仁德皇后权威日重,赵安仁自知自身难保,试图逃回原籍。被发现后,仁德皇后准备杀死赵仁安,钦哀多方营救无果,最后圣宗出面,保住了赵安仁的生命。第二次政治风波发生在重熙年间,钦哀太后摄政,欲要废除辽兴宗耶律宗真,立太子重元。兴宗与赵安仁合谋,把太后迁至庆州守灵。后来,兴宗因思念钦哀太后,亲自接太后回宫。至此,史书中再无对赵安仁的记载。
二、金朝秘书机构与宦官机构
      1.金朝秘书机构与宦官机构的简介
      金朝是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权。其地域主要在中国北部,南至淮河、秦岭。正如同辽代政权的建立与完善,金朝政权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原封建文化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深入过程也是女真族军队南侵的过程。随着军队的南侵,女真政权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大,女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也更为广泛深入,在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金朝统治者不得不对奴隶制的女真旧制逐步进项改革。在金太祖统治的时期,仿照辽“胡汉分制”的政策,改变了强行推行女真旧制的政策,允许在新攻取的地方依旧实行汉制,因此在其通知区域内,出现了女真旧制与汉官制度同时并存的局面。金熙宗时,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力图统一金朝内地与汉地的制度,依照辽、宋旧制,全面采用汉官制度。海陵王即位之后,进一步消除了女真旧制的影响,完善了中央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经过这些改革,金政权迅速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专制皇权逐步得到了稳固和发展。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金朝也逐步地形成了特有的秘书制度与宦官制度。
      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大量掠夺宋王朝中央收藏的大量文书档案,因此,金代的秘书体制相对辽代显得更加成熟。金代中央的秘书部门主要是尚书省、元帅府,即后称的枢密院、翰林学士院。其中,尚书省总览政务,长官有尚书令,下有左、右丞相,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尚书省分左、右司,分掌六部。下设多类官职人员。枢密院主要掌管军事。枢密院内部设有都事主管秘书工作,还设有奏事官。奏事官的职权范围包括承受圣旨、奏事、省院议事等。翰林学士院负责拟制诏命。除中央外,金代地方府、州、县各级官衙内设有判官、掌书记、主簿、孔目等官职。另外,辽代秘书工作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急递铺制度”。这一制度大大提高了公文的传递速度,为元以后的各朝所沿用,是对文书工作的一大贡献。
      金朝的宦官制度是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改革而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的。其官职设置受到了辽、宋宦官制度的直接影响。在海陵王统治时期,废除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单独留下尚书省,直接隶属与皇帝。由此,尚书省逐渐成为皇帝直接可以控制的唯一政权机构。尚书省内工作人员中有一部分则是专职宦官人员。尚书省内设有近侍局、内侍局、卫尉局与中侍局作为专职的宦官机制。其中,近侍局的职责范围为“掌侍从,承赦令。转进奏帖。”在《近侍·师宗本纪》中记载说“金法置近侍局,尝于政事。而宦者少与焉。”再加上近侍局的官员选用情况来看,近侍局的设立之初官职并非由宦官担任,而且是为了减少宦官干预政事的机会。但在实际情况中,仍然有大量的宦官在近侍局担任各种职位。内侍局的职权是“掌正位阁门之禁。”在金章宗时期,内侍局中设有寄禄官一职,这一职位虽然表面上提高了内侍局宦官的地位,但却避免了宦官拥有除本职工作外的其他权利。《金史·选举志》中记载说“以参用外官失防微之道,乃创寄禄官名,以专任之,既足以酬其劳,而无侵官之弊。近侍局的人员选择与内侍局“寄禄官”的设置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金代已经出现了宦官干政。另外,金朝的宦官机构还包括了章中宫事物的卫尉司与“掌东阁内之禁令、省察宫人廪赐给纳诸物。辖侍人等。”的中侍局。
      2.金代秘书制度与宦官制度的对比
      首先,金代虽然是女真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是其秘书机构与宦官机构中却仍然有大量的汉人。这是因为金代的秘书制度和宦官制度都是在女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的先进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在金兵南侵的过程中,不只是掠夺大量的文书档案,更是借鉴学习到了先进的秘书工作经验,并掳掠和任用大量的汉族秘书人员,才使得自己的秘书工作有了稳步的提升。而从《金史》中对金代宦官姓氏的记载中多“梁、王、李、潘、卫、宋”等汉姓来看,金代的宦官也是多以汉人为主。
      其次,金代宦官机构均隶属于秘书机构中的尚书省,因此随着尚书省地位逐步提高,秘书人员和宦官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第一,体现在秘书和宦官的官职上。尚书省最高长官官居丞相,尚书省、枢密院长官与皇帝议事时,枢密院奏事官有权参与议事。翰林学士院承旨为从二品,学士为正三品。而对于宦官的官职同样很高,近侍局提点官为正五品,内侍局主官有令二员官居六品。卫尉司给事局设有使,正七品。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辽代秘书人员和宦官的官职很高。第二,秘书和宦官的地位体现在秘书与宦官在政治舞台上的实际作用。金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的秘书人员可以升任官员,起升任资格甚至与科局出身的进士一样。这使得很多人避难就轻,包括很多士大夫的子弟也辍学放弃科举考试,争当民叔,并且希望通过此途径取得更高的官职。而金朝的宦官干政的事情同样屡见不鲜。金朝的宦官干政主要表现在参与军国大计、参政宫廷废立、讽谏君主与后妃、出使与随军几个方面。以至于海陵王认为“人言宦官不可用,朕不以为然。后堂庄宗委张承业以军,竟立大功,此中岂无人乎?”(《金史·宦者传》)
      3.具体事例
      金朝知名的宦官有梁珫,宋珪和潘守恒三位,这三位都无一例外有过参与国家政事。梁珫是侍奉在完颜亮身边的宦官,生性灵活,善于迎合,因此十分受宠信,官居近侍局使,以至于丞相都需对其礼让三分。梁珫干政提下在对军国大计的干预上,他以宋朝的刘贵妃有倾城之美由诱惑完颜亮,促使完颜亮攻宋。后被告发与宋朝某通,引起完颜亮的疑心,被关押在军中,后被乱军所杀。
总结:
      第一、辽、金的最高统治集团所属的少数民族,原本没有专职的秘书或者是宦官人员,其秘书制度与宦官制度是伴随着部队向中原地区扩张,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先进文化相互交融借鉴,传统的游牧民族内部的奴隶制向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转变的而逐步发展形成的。
      第二、辽、金的宦官机构与秘书机构中都充斥的大量的汉人,尤其是宦官机构,几乎鲜有契丹、女真的少数民族人员。而这些汉族也大多是通过战争等手段,俘虏或者掳掠中原地区汉族的贤人志士而得到的。
      第三,宦官机制都是隶属于秘书机制中的一部分。辽代宦官机构均隶属于秘书机构中的“南面官”,金代宦官机构均隶属于秘书机构中的尚书省。
      第四,金代秘书与宦官的官职都很高。而且其官职不是徒有虚名,而是真实的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宦官制度隶属与秘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