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彤丹
摘 要: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中央秘书机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协助皇帝处理事务、稳固皇权以及协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尚书作为秘书机构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并延续,对当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作为秘书机构,其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皇权与相权矛盾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变化着。可以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引起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重点阐述秦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秘书机构 尚书 皇权 相权
尚书作为秘书官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当时,史官在新形势下已不适宜担任国君的秘书工作,于是,各诸侯国内纷纷设置起一批新的秘书官职。尚书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尚书由秦国设立,是秦制九卿之一少府属官,《通典•职官典》称:“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书也。”韦昭亦云:“尚,奉也。”主、奉之意,均为掌管。其本为宫廷中管理文书的小吏,为皇帝掌管文卷、传达诏命。因其在殿中主持收发奏章,故称尚书。可见,最初的尚书还只是个没有实权,毫不起眼的官员。然而,在后世的近千年内,由于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不断激化,尚书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变化。从秦朝至魏晋南北朝的这段时期,尚书的地位经历了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起伏变迁。
一、从“主书小吏”到“位极人臣”——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尚书这一秘书官职保留下来,作为皇宫秘书官。秦朝的丞相府仅有参谋权,没有决策权。凡地方郡县官衙和军队上呈的文书,都送交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给皇宫秘书官尚书,转呈皇帝,然后根据尚书转达的皇帝的口谕或批复进行决议、处理。凡皇帝下达的诏书,由尚书转交给丞相府,分送各相关官衙执行。由此可见,秦朝的尚书仍是一个无实权的秘书官,起上传下达作用。
而到了汉朝,尚书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其职权的两次飞跃。
(一)职权增大,建立初步官衙。
汉初,丞相的权势日益增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渐突出。汉武帝时,这种矛盾达到尖锐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汉武帝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令三公之下的九卿不必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由他亲自批答。由于所有奏章都由他一人处理,工作量巨大,汉武帝不得不重新设立一个协助他处理文书业务的秘书机构。而经常接近皇帝,替皇帝掌管文书、发布诏令的尚书,自然得到皇帝的宠任。于是,汉武帝委托他们拆阅奏章,对奏章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初步意见,进而又有权裁决奏章。《汉书•魏相传》记载:“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两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尚书有权拆阅、过滤奏章,说明他们职权增大,地位提高了,并建立了初步的官衙,称尚书署。
(二)设立尚书台,最终取代相府。
汉成帝时又对中央官制做了较大改进。将原为副丞相的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太尉)、丞相并列为相,进一步削弱丞相职权。同时,进一步信用尚书,将尚书组织成独立的官衙,称尚书台,其办公处设于皇宫内,称禁中,也称省中、台阁。尚书台设尚书五人,以一人为首领,称尚书仆射,其他四人分曹办事。尚书分曹办事,各有具体分工,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职官制度逐渐完备的体现。而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正式形成,开始将丞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来,使它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其首领受皇帝重用,不少人由此职位升任为丞相。
东汉政权建立后,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的教训,极力加强皇权。他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权力。继续增加尚书台的职权,使其执掌更宽。置令、仆射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管六曹事务。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后汉书•李固传》载:“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位尊权重,责之所归。”《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可见三公已成为无实权的荣誉职称,尚书台的作用已大于三公府。这样,新的中央秘书机构确立了,它替代原先的相府,成为皇帝的办公厅,这标志着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的任务已经完成。
这样,尚书完成了从“主书小吏”到“位极人臣”的蜕变。尚书台的地位愈来愈高,权力也越来越大。而这也正是造成其后来权力被分化的重要原因。
二、从职高位重到渐被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封建社会,皇帝设立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会予以抑制、削弱。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始,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形成一条不变的规律。光武帝时权力被替代的丞相府就是一个例子。而取代丞相府后权力膨胀、红极一时的尚书台自然也未能幸免。
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而独立,由过去名义上的中朝官一变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朝官,有自己完整的组织机构。曹魏尚书台,实际上成为中央最具实权的行政机构。尚书台权力的增加,无疑是对皇权的一大威胁。至此,权力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尚书台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朝廷,并封魏王。为了培植私人势力,进一步削弱东汉王朝的残余势力,他创立了秘书令这一官职,下配备秘书左丞、秘书右丞两官员,组成一个秘书机构,负责收发、处理章奏文书,拟制、传发教令,以取代尚书台的职责。曹丕即位建魏后,改秘书令为中书令,设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奏章,记录朝廷大事,参与政务。除设中书令外,又增设中书监一职,以亲信大臣孙资、刘放分为令、监,掌握全国军政机密。中书令、中书监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处长。中书令、中书监因为处于皇帝左右,多受宠用,时人称中书省为凤凰池。
中书省的出现是尚书台权力变化的转折点,是尚书权力开始下降的标志。此时尚书台名义上虽高于中书省,但“若密诏下州郡及边将,则不由尚书”。中书令、监实已代替了尚书令、仆射的地位。正如杜佑所说:“魏置中书省,有监、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
中书替代尚书台,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后,旋将尚书台转化为政府机构,起执行作用,尚书台仍以尚书令为主官,左、右仆射为副手,下属尚书郎的人数增加,分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等名目,共有二十五名,负责处理各部曹的往来文书事务。西晋承魏制,尚书台设令、仆射,诸曹虽有所增减,但基本为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这时的中书省已完全取代了尚书台原有职权,成为专典机密的机构。正因如此,当时的士大夫谓之曰凤凰池。《通典•职官典》载:荀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后迁之为尚书令,“(勖)失之(中书监)甚愠,人有贺者,勖怒曰:‘夺我凤凰池,诸公贺我焉!’”这充分说明中书省地位的重要和尚书台权力的下降。西晋时的尚书台已演变为专门的执行机构。
东晋时,成立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以分中书省之权。南北朝时,为制约中书、门下两省,统治者将尚书台升格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政府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初步形成后,各自承担一部分中央秘书事务。一般说来,魏晋和南朝时以中书省为重,北朝则以门下省为重,尚书省偏重于执行。《通典》记载: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
中书省替代尚书台、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无不标示着尚书权力的缩减,尚书省由原来位高权重的尚书台演变为一个听命受事的执行机构,权力一步步被分化。这个过程正是对昔日丞相府被分权过程的重演,也有力地证明了那条永恒不变的规律。这说明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中央秘书机构只能是为皇权服务的一个辅助机构,是统治者实行专制独裁的有力工具,其权力永远不会超越于皇权而存在。因此,封建社会中央秘书机构一直处于反复建立、兴盛、削弱、解体的周期性演变之中。
参考文献:
[1]郝松枝.汉唐时期尚书省的演变(N).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6
[2]陶新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令史的职责和政治影响(N).湖南大学学报.2011.5
[3]杨剑宇.中国秘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