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摘要:盐铁之议是汉昭帝时期桑弘羊与代表儒家的文学贤良派真对汉武帝时期财政政策,特别是盐铁、铸币政策展开的一场辩论。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盐铁会议、经济政策、思想意义
盐铁会议是在汉昭帝时期,朝野不同派别针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展开的一场讨论。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车千秋为一派,主张继续沿用汉武帝时期采取均输、平准、酒榷政策。以一些经举荐的贤良儒生为另一派主张废除由政府控制经济的政策,将盐铁、铸币权下放给百姓。盐铁之议实际上是地主阶级不同派别的论辩,也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碰撞,又是政府与商贾的论辩。
一、 盐铁会议发生的背景
盐铁会议虽然发生在汉昭帝年间,但是会议讨论的却是汉武帝时期定下的经济政策。因为汉武帝时期的连年征伐,海量赏赐,大兴土木,频发水灾,祭祀鬼神,奢侈逸乐,挥霍无度,造成民穷财尽,府库空虚。为了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弥补国库的空虚,汉武帝决策,桑弘羊等人操办,实施了一系列财政经济改革。政府将煮盐业、冶铁业、铸钱业收归国有。盐铁方面。由政府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有效地防止了豪民、富商利用盐铁来坑害百姓钱财导致的富贾愈富、穷人愈穷的局面。政府统一币值,铸五铢钱,坚决销毁郡国所铸的旧钱。防止了各郡国私自铸钱币而导致的假币猖行局面。同时统一货币,也起到的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发展。建立了官营商业的三大系统:均输、平准和酒榷。 即在中枢、郡国普遍设置均输官,掌管货物运输;在京师设立平准官,负责调剂天下物价贵贱;酒类由私家作坊酿造,却由官府统一销售。 此外,为了加重征收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进行算缗;为了惩罚他们瞒产漏税,采用告缗。但是到了昭帝年间,在大司马霍光的策划下,展开了对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讨论,目的是“问民间疾苦”。有学者认为,盐铁会议完全是由霍光精心策划用来打压当时名噪一时的桑弘羊的。在这对此观点不予深究,只讨论会议的内容和巨大的意义。霍光利用“文学、贤良”与桑弘羊对质。所谓的“文学”,由各郡国举荐的贤良儒生,他们专供儒家经典,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学”,认为应该重本而异末,认为“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应该放弃由政府控制经济的做法。这些儒生利用儒家观点来辩论自己的立场。熟不知,儒家,上到孔孟,下到董仲舒,他们就是代表着地主的利益来阐明治国思想的。他们认为政府控制盐铁,铸钱业是为了和百姓做生意,以谋取百姓的利益。但是桑用有力的证据辩驳的他们,他说“故均输之物,府库之才,非所以贾万民而专俸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力耕》)“贤良”他们本就是出生于富豪商贾之家,自然就是代表豪民、巨商的利益,希望将盐铁,铸钱的权利下放到民间,以便他们从中获取利益。大夫(桑弘羊)他则是代表政府的利益,坚决沿用武帝时期的政策。
二、 盐铁会议内容
所上述所说,盐铁会议本就是代表不同利益的派别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论辩。会议主要围绕“是否废盐铁官营的政策”、“关于和匈奴‘和’与‘战’”、“尚法还是尚儒”等问题进行辩论。
1. 关于盐铁官营政策得失的辩论
大夫(桑弘羊)坚决反对废除“均输、平准、酒榷”他认为“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本议》)如今北方匈奴动乱,攻打匈奴急需高额的军费,而政府可以从盐铁获取利益,满足军费支出。但是文学、贤良反击“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本议》)同时,他们在此问题上就农商本末问题进行了讨论,文学曰“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本议》而大夫(桑弘羊)却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更加重视农商的协调发展,“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说明他没有全然否定商业的作用,而是批评的那些贤良“力耕”思想,认为“力耕”不一定得富,重在“术数”。
2. 关于匈奴和战的辩论
汉武帝时期长期与边境外族进行战争,武帝时相继闽粤、南越,攻打西南夷,东击朝鲜,通西域,尤其是攻打匈奴。当东西南边境相继安定之后,就只有北方的匈奴一直骚扰北部边境。对于匈奴,是和还是打,大夫(桑弘羊)与文学、贤良一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文学贤良主张:“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本议》)应该“劳而息之”。他们认为兵力强盛的国家如果再一直用兵就会受到反效果。“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击之》)
大夫(桑弘羊)是主战派“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 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虚,是犹不介(按,甲)而当矢石之蹊,祸必不振。 ”(《和亲》)他怒斥文学是“言而不行”“颇乖世务”他针对文学迂腐的言论给以有力的驳斥,并且强调了巩固边疆的重要性“ 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 ”(《地广》)。同时,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武帝讨伐匈奴,只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先进的汉朝的文化;经营西域,加强了汉民族与边境少数民族的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汉与边境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大一统的稳定局面。
3. 有关法治还是德治的问题
如上诉所说,文学、贤良一派本就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忠实坚守者。他们力推孔孟之道,主张国家治国应该“亲修文德”,他们反对无休止的讨伐和战争,“夫礼让为国者若江海,流弥久不竭,其本美也”《诛秦》他们力倡“德治”,大肆宣扬治国应该尊崇“圣人之道”“先王之法”。
夫子(桑弘羊)对那群愚昧不知,迂腐之至的贤良派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他怒斥儒生“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能言》)。桑弘羊对商鞅依法强秦也推崇备至:“秦任商君”,“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国以富强,
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非鞅》)从这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桑弘羊他是推崇法家思想的。桑引用秦的历史说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他认为六国惧秦“非服其德,畏其威也”(《诛秦》)但是夫子(桑弘羊)同时也认同武帝时期“儒法并施”的国策,认为治国国策应该随时而变,与时俱进。他的这种思想在当今任然具有先进性。
三、 盐铁会议的思想意义
盐铁会议不仅汉政府的权利之争,也不仅是政策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文化建设。 所谓文化建设是一个时代对其人生和社会理想的设计,是时代行为的精神依托。文化建设大体上是从确定人生价值和寻求建立社会秩序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
虽然盐铁会议的结果是,经过辩论只是废除了“酒榷”,表面上看文学贤良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文学贤良在会议的所贯彻的思想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们倡导的节欲修德,去繁华、尚简朴;主张在社会管理上放弃经济利益崇尚德治 。这些思想建设为整个西汉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社会文化发展设定了基本的文化道路,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模式。从学术上来讲,文学贤良在盐铁会议上宣传儒家思想认为“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本议》),文学派宣传了儒家思想,稳固了儒学在西汉思想中的统治地位。
盐铁会议虽然是围绕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行进的辩论,但是这次会议对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说:“桑弘羊‘行均输、平准之法,尽笼天下之货,卖贵买贱,以均民用,而利国家,率收国饶民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