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浅议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

                                                                                          王睿颖

摘要:鉴于商灭亡的教训,西周统治者重视民意,确立重人治,轻鬼神的统治思想。凭借社会采风制度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关键词:采风人员 社会调查 行人

      历史从不会间断,总是朝夕向着命运指引的方向前行,王朝也因此不断更替,交织着爱恨情仇,家国破灭的悲痛。王朝兴,则喜;王朝覆,则悯。商朝的覆灭让人扼腕叹息,究其根本则是因为商纣王暴虐成性,坚信天命。最终被周这个小邦一举攻破,这个小邦最终也逐渐壮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制度的科学性。
      一. 周王朝采风制度的孕育
      周原是商的附属小邦,周武王趁商纣王昏暴乱国、众叛亲离、民心思变之际,联合众多小邦,经牧野一战,攻灭了商。在征服战争中周统治者看到了人心的向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影响,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认识到作为一个小邦而君临大国,要想站住脚跟、立国久远,必须了解民意顺应民心。 周人一反殷商重天命的统治,转而重人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西周统治者们把他们原在西岐时就已有之的派专人深入民间,调查民意,听取民愿的做法加以沿用和扩大,因此创立了西周的采风和社会调查制度。
      其次,西周统治者对新的统治区域缺乏了解。周灭商后,商的残余势力尚存,这对周统治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威胁。且对于周活动的旧地以外地区的风俗所知甚少,要在这些地方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必须进行社会调查。第三,社会调查是周的传统。《诗经·大雅》中的《生民》、《绵》、《皇矣》、《大明》等篇,反映了周祖先后稷、公刘、古公父一直到文王时的社会状况,说明周早在建国前就有了社会调查的传统。“采风制度”是西周王室立国之初形成的一套较为严密的社会调查制度。所谓采风,就是官员去民间采集四方风俗善恶,代语歌谣通过采风,统治者可以观政之清明,官之勤廉。采风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
      二. 采风观政的人员及其内容
      社会调查是行政决策的基础,是秘书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西周的社会调查工作由专人总管,有多种人员承担调查,调查的时间、方法,情况的上报、汇集都有规定,形成一套较严密的制度。周初设太师主管全国调查工作,政府设有“采诗之官”,他们“从十月起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即政府聘选年龄较大、社会经验丰富的男女无子者,供给衣食,使他们到民间广泛采诗。除此之外,还有“孟春三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行人是西周朝廷的正式秘书官员,负有传达王命、传递公文的责任,其所采之诗及采诗中了解的民情民意,大都能直接上达于周王朝统治机构,甚至直接上达于周天子。在周朝礼仪中有“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的要求,公卿烈士所献之诗有相当一部分也来自于民间的采集,实际上也是周天子督促王公大臣诸侯卿士深入民间,了解民情的一种做法。在古籍中还有“国史采诗”的记载,说明充任各级政府秘书的史官,不仅有记录言行、出宣王命的职责,同时也负有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向周天子及各级政府提供社会实际状况的责任。社会调查在西周是经常性的,调查结果的上报也有一定的程序和途径。为了使调查工作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周天子也要于每隔五年的春二月亲自到民间采风调查。个人认为天子要求王公大臣诸侯卿士参加社会采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朝廷官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增加了对百姓民生疾苦的感知。这些参与采风的官员,可根据现今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向天子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建议以便辅助天子管理国家,更加强了统治。这与当今秘书的性质不谋而合。这种做法同我们当今企业可作一个类比,企业为更好的销售其产品,则派一些负责销售的人员在市场考察,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更好的阔其销路,占有市场。这些销售人员则相当于周的行人,采集信息,汇总上报。而对于周天子亲自定期去民间考察,可有利于防止朝廷官员谎报民情,只报喜,不报忧。也有利于防止朝廷官员滋生腐败现象。总之,天子的亲自调查,可更直接地促进统治者对民意的掌握。从而便可对症下药。
      采风所获情况的上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上报。民间采风人员将调查情况由“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
      职位高的官员可直接将调查情况向天子陈述,如“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采集之风,应“献之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朝廷专设有乐官,将采集之诗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      
      从上述的上报方式来看,周王朝给人的印象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采风制度中官员的逐级管理,各司其职让人大为赞赏。我们先不谈采风制度是否有其表面化、形式主义的弊端,就其调查的认真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也不得不对这项古老的制度给予嘉赞。正式因为它,周王朝才得以大获民心,从而兴盛。
      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是统治者“不出户牖而尽知天下”,从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因此,西周的采风制度范围涉及很广,《诗经》中占大部分篇幅的《国风》,即各国的风俗民情,涉及十五国,相当于今之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湖北一带,主要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流域。可见调查范围之广。我们根据《诗经》中所收的民歌,可知采风既盛行于西周,也为东周所沿袭。这项制度沿袭了500多年,可见其制度的优越性。调查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周天子掌握更多的民情民意,从而及时制定出相关政策抵制威胁统治之事的发生,也更好的了解百姓所需,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从而避免祸乱的产生。
     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内容很广泛,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观俗,“礼俗以驭其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为周王室提供“驭民”政策的信息和依据。即考察民生、民情、风俗、习惯。如《诗经》的内容,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生计艰难,贵族对他们的剥削、压迫和他们的愤怒,如《七月》、《伐檀》、《硕鼠》、《黄鸟》等篇;有的反映人民对连年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和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惨景,如《何草不黄》、《击鼓》、《伯兮》、《东山》等篇。除此之外,采风的第二个目的便是观政。即通过民情来观察统治者的德行。其是指到乡村城镇搜集包括民间叙事、民歌、谣谚、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民间习俗等一切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活动。如《节南山》、《正月》等篇反映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有的反映统治阶级的矛盾,如《雨无正》、《巧言》等篇。从中我们可看出,西周采风和调查由政府出面组织,并由太师史官、行人等专门的秘书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已不单是为了将民间的诗歌、风俗采集起来以供欣赏,其目的还是要从采诗中了解四方诸侯及广大领土上的民情风俗,从具体的歌谣中反映各地政治的善恶,人心的向背,百姓的好恶,以及各级官员吏治的清浊,政绩的优劣。周天子及西周中央政府可以从中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因此,西周所创立的这种采风和调查之法,可以看作是今天秘书工作中调查研究工作的起始。
三.采风制度的意义
      采风制度的意义,则在于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范围之广。它是我国古代国家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创举。它之所以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各级政府中普遍设置了秘书人员,行人是中央政府的秘书官员,是采风的主要责任官员,“行人”就是古代的调查员,采风所得的材料就是古代的调查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采风也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中的一个创举。西周采风制度影响深远,采风之制不仅为东周所承,形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的盛况,而且对两汉时期也颇有影响。这说明我国秘书工作者注重社会调查,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供领导决策参考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