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从丞相府到尚书台

                                                                                      谭博颖

摘要:在学习秘书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秘书专业的发展,我针对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秦汉时的中央秘书机构作出以下的整理与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丞相府与尚书台的组成、职权、地位、发展过程等,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秘书工作相互制约,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下,仅为皇帝服务的整体特点,也体现出了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丞相府、尚书台、皇权、相权、秘书工作

      我们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的秘书工作也源远流长。对此,我们学习秘书史这门课程,通过对秘书发展史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变迁。
      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据此,从古籍记载和考古成果来探溯,可知我国秘书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经过夏商时期的孕育起源以及两周时期的初步创立,我国的秘书工作于秦汉时期得以确立。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设起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秘书机构也随之形成。同时,又建立起全国划一的各项秘书工作制度,并初步试图以法令的手段使这些制度稳定下来,从而为封建社会的秘书工作举行了奠基礼。由于秦朝短命而亡,这些制度未能在秦朝得以充分的发展,继起的两汉王朝对秦朝的秘书工作制度增损变通,予以充实,使之逐步趋于稳定,并确立下来,其基本内容为以后历代王朝所仿照、沿袭,视作基本模式。因此,秦汉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我就秦汉时期的中央秘书机构丞相府与尚书台展开此次论述。
      公元前221年,秦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与之相应的,也建立了全新的政体,设置起了各级秘书机构:
      秦国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
      丞相府设有左、右丞相,由皇帝任命,职责为“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即秉承天子旨意,协助处理国政。丞相府内设有各曹,各曹均配备有办事官吏。由于秦始皇实行高度的君主集权,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因此,秦朝的丞相府仅有参谋权,没有决策权,以处理日常政务为主,具有明显的从属性。凡地方郡县和军队上呈的文书,都送交官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给皇宫秘书官尚书,转呈皇帝,然后根据上述转达的皇帝的口谕或批复决议、处理,事毕后收藏。凡皇帝下达的诏书,由尚书转交丞相府,分送相关官衙执行。
      所以,秦朝的丞相府实际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厅,丞相则相当于皇帝的首席参谋兼办公厅主任,具有秘书首脑的性质。在秦二世昏庸、赵高为相时,丞相府的职权已出现扩大的趋势,由于秦朝不久就灭亡了,所以,这一发展趋势被中止。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汉初,政体沿袭秦制,到汉武帝时,对政体开始实行变革,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也随之演进。这一演进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削弱相符,起用尚书
      汉初,丞相府仍如秦制,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厅。但是,随着国家管理事务增多,其下属机构也增多,增加了掌管章奏的奏曹、统领百官奏事的西曹、掌管全国户籍的户曹等。各曹均设有令史或掾负责文书事务,使属官大量增加,最多时达到360多人。丞相的职权也随之扩大,凡选用和罢黜官吏、执行诛伐、郡国的上计、考课、百官的朝仪、奏事、封驳等等,丞相都有权过问,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虽需上奏皇帝,然而,“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丞相的地位提高了。萧何为相时,可以佩剑上殿,入朝不趋,奏事不名,皇帝要“御座为起,在舆为下”。汉武帝时,丞相田鼢入朝奏事,武帝“所言皆听”,后来,田鼢不断要求武帝任命他中意的人为官,武帝十分不满,说“你推荐人够了吧,我也要任用些人呢”。
      由此可见,丞相已不再是秦朝时对皇帝俯首贴耳的办公厅主任,而是手握重柄的执政大臣了;丞相府也不再是往日皇帝的办公厅,而演变为政权实体。
      自刘邦起,有为的皇帝都致力于建立提高皇权的制度。“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所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这样,一方面是皇帝要极力提高专制地位,另一方面是丞相的权势日益增大,皇权与相权产生了矛盾。汉武帝时,这种矛盾尖锐化,他怀着对皇权旁落的担忧,开始削弱、抑制丞相的职权,命令三公之下的九卿可以不经过相府,直接向他奏事,由他批答。起初,文书数量不多,他能够亲自处理。后来,奏章日多,他无法承担,遂委托尚书初阅。
      尚书在秦朝时已有,汉朝沿置,隶属于皇帝的私府(即少府),设有四人,以其中一人为首领,称尚书仆射。尚书负责皇帝的文书收发事务,凡丞相府上呈的文书,由他们转呈皇帝,凡皇帝的诏令由他们转交丞相府或御史府,颁布执行,并保管专供皇帝查阅的档案。他们属吏一类人员,职位不高。由于经常接近皇帝,取得信任,汉武帝就委托他们拆阅奏章,提出初步意见,进而又有权裁决奏章。史料记载:“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两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这说明尚书职权增加,地位提高。
      2.书台的设立。
      汉成帝时,又将原为副丞相的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太尉)、丞相并列为相,进一步削弱相权(哀帝时,更将丞相名称去除,改称大司徒)。同时,进一步信任尚书,将尚书组织成独立的官衙,称尚书台,其办公处设于皇宫内,称禁中,也称省中、台阁。尚书台设尚书五人,以以一人为首领,称尚书仆射,其他四人分曹办事。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的形成,开始将丞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来,使它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其首领颇受皇帝信重,不少人由此职位升任成为丞相。例如成帝时的孔光,任尚书台首领十余年,掌管朝廷机要,尽心尽力,深受信用,后被升任为丞相。
      3.书台最后取代相府。
      西汉灭亡后,皇族刘秀利用农民大起义的力量,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其制度沿袭西汉。刘秀鉴于王莽篡权的教训,大力提高皇权,进一步削弱三公的权利,直接处理政务,为此,他继续增强其机要秘书处尚书台的职权,使其执掌更宽,凡奏章的收发、拆阅、批处、审查,诏书的起草、封印、转发、记录,底本的保存,帝命的转达,直至对百官的选任、奖罚,无所不统。“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口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位尊权重,责之所归。”“光武皇帝……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已经成为无实权的荣誉职称,尚书台的作用已大于三公府。由此,新的秘书机构确立,它代替原来的相府,成为皇帝的办公厅,这标志着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的任务已经完成。
      4.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光武帝时的尚书台规模巨大,结构严整,主要有以下的官员、部门组成:

尚书令:尚书台的主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台务,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主任。

尚书仆射: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令不在时由他代行其职。

尚书左丞:负责台内纲纪,处理台内日常事务,相当于尚书台内的秘书长。

尚书右丞:掌管台内钱谷等后勤事务,相当于尚书台内的事务长。

尚书台下分设六曹理事,六曹主官分别为:

三公曹尚书:掌管断狱之事的奏章。

吏部曹尚书:掌管公卿的奏章。

民曹尚书:掌管低级官吏的奏章。

二千石曹尚书:掌管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奏章。

南主客曹尚书:掌管南方各外邦和少数民族的往来文书。

北主客曹文书:掌管北方各外邦和少数民族的往来文书。

尚书台还从孝廉中选有才能者三十六人,配给每曹六人,称尚书郎-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初入台时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后称尚书郎,满三年后称侍郎。

每曹另辖有令史三名,掌管曹内文书事务。
      尚书台官员品位不高,如尚书令、尚书丞、尚书郎(三者统称台官)均为年薪四百石的低品官员,但备受皇帝优待。尚书令朝会时,皇帝特为他们设专座,不与百官联席,以示殊荣。凡公卿大夫、皇宫内的左右中郎将等高官路遇台官,都得礼让台官先行。由于尚书令地位重要,无论三公、大将军,要成为有实权的执政大臣,必须被授予“令尚书事”或“录尚书事”头衔,意为总领尚书台事务,有权审阅、批发奏章和经手诏书,才能真正掌管国家的行政大权。
      尚书台发展至东汉末年,职权膨胀,俨然如昔日的丞相府,结果后来很快就被曹操以秘书令替代。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渐取代的过程,说明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专制与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控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开始,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形成一条规律。笔者称之为膨胀回位现象。它导致封建社会中央秘书机构处于反复建立、兴盛、削弱、解体、又重新建立的周期性演变之中,致使秘书官员的职名处于不断变更、秘书人员处于不断流动中,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但是我认为,这个发展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在当时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社会环境下,秘书机构的不稳定性也不可避免,但是也为后代的秘书机构的发展与繁荣做下了奠基。
       总之,秦汉时期的秘书机构从丞相府演变到尚书台,充分体现了皇权集中的态势,是后来秘书机构发展的缩影。在我们今天的秘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秘书机构的有效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要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使秘书事业得以繁荣壮大,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