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会
摘要:唐朝的中书舍人是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晚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秘书官职,唐朝的中书舍人职能较之前的几个朝代的中书舍人有所不同,他的发展与不断地完善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的需要,中书舍人伍的不断壮大也有一定的弊端。
关键字:中书舍人、职能、权知贡举、地位削弱
一、 中书舍人在唐朝的出现
1、中书舍人的出现
唐高祖刘渊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唐初中央官职基本沿袭了隋制并得到了发展,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分制制度,使得三省制逐渐趋于成熟。随着唐朝经济日益发展,政局稳定,国家逐渐进入繁荣时期,为了巩固国家的政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唐朝不断地发展三省制,其中唐朝的秘书工作也同样是沿袭了隋朝的秘书制度,并对其秘书制度加以发展,其中将内侍省恢复为中书省,“中书省的主官位中书令“掌管军国之政令”自隋朝开始设有四人,唐朝将其改为内饰舍人,简称舍人,不久恢复中书舍人之称”。
2、中书舍人人数分配情况
唐朝与隋朝时期不同,唐朝为了防止出现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出现,将其中书舍人设为六个人,其中最尊长的一人习称为“阁老,”其为实际上的首领,负责全面事物,一人负责制诏书和政事堂的事务,其余四人分掌各方上奏文书之类事务。
二、对唐朝中书舍人的职能的分析
1、对中书舍人权利的简述
唐朝中书舍人的职能并不是完全相同于魏晋南北朝时的中书舍人的职能,虽然在自从设有中书舍人一职就很是受到向往的一个职位,但是在繁荣昌盛的唐朝时期,中书舍人的职能是其他的朝代所过犹不及的。中书舍人是秩正五品,虽然官位并不是很高,但是其却在一定程度上掌有实权。其在朝廷决策之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当然唐人也是极重视这一职务。“中书舍人为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诸官莫比焉”。这一点足以说明朝廷对于中书舍人这一职位的人选的重视以及想要成为中书舍人的那些人也是何等的重视,但是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朝廷如此的重视中书舍人这一职位容易产生滥用职权的现象,据不完全资料,在唐朝前期,由于中书舍人专门负责诏书起草工作,“代拟王言”直接参与朝廷的贺新年机密,也就是说中书舍人在中书决策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项权利的扩大,必然对王权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其在后期职权的削弱是必然的。
2、中书舍人的几项职权
(1)“侍奉进奏,参议表彰。”“凡百司奏议文武考课,皆预裁焉。”即中央政府各司和各地官员的奏章表议,都由其初读,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呈递皇帝。同时。凡上报的大事件,如军事上的大捷、祥瑞吉兆、贺表。也有其转呈。
(2)“凡诏旨敕制剂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草进画,既下则属而行之。”及负责起草诏、制、敕、玺书、册命等皇帝颁布的文书,进呈皇帝批准后。按规定发有关部门执行。
(3)“制敕既行,有误则奏而正之。”即下达的制、诏、敕等文书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误差,有责任向皇帝奏明,并加以改正,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
(4)“凡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而奏之。”即逢有百官聚会、朝廷大典时,中书舍人须侍从于皇帝左右,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表彰。
(5)“凡册命大臣于朝,则使持节读册命之,凡将帅有功及有大宾客皆使劳问之。”即皇帝在朝堂上册封、赏赐大臣时,有中书舍人宣读册封,赏赐的诰命;作为特使,慰问有功的将帅和国家的贵宾。
以上五项职能是中书舍人的职能,中书舍人在名义上是隶属于中书省,但是却是皇帝的高级秘书,而且从以上几项中书舍人的职能可以看出中书舍人是掌有一定的实权,并不是只是所谓的虚权,正是由于中书舍人虽然品第较低但是却拥有一定的实权,对于皇帝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中书舍人的职责为皇帝减去了不少的负担,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但是一旦某一职权挑战到皇权的话,那说明皇帝就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削弱这职权。
从封建王朝的建立起就有一对矛盾,那就是皇权与相权,而换句话说就是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权力集团都会受到皇权的制约,而唐朝的中书舍人当然也不能够例外,由于中书舍人的权利日益增大,皇权日益受到挑战。而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翰林学士的出现,专掌内命,而又外命有时也落到其他官制诰手中,所以中书舍人的制诏之权开始受到侵略,地位大卫削减。
三、中书舍人权知贡举现象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贡举由吏部转归礼部主管。自开元二十五年开始,吏部侍郎取代考功员外郎掌贡举,其后也常以他官替代,称权知贡举。三日:开元时以礼部专知贡举,其后或他官领,多用中书舍人及诸司四品清资官,而在其后此现象更加的普遍,由此可见,中书舍人有越权之嫌,
四、中书舍人在唐朝后期的削弱
中书舍人的在唐朝的地位并不是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也并不是一直掌有实权。皇帝重用某一类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选择,受到皇帝的重用一定是对皇权以及国家利益有关,唐朝初期,由于需要稳定政局,防止皇权受到挑战,所以皇帝在实行分权制度的同时给予一些自己信任的文人,给予他们一定能够的实权,但是却不给他们很高的职位,就是为了可以制约他们,使他们不能做危及政权的事,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中书舍人的职权越来越大,甚至多于某些事情,中书舍人可以自己做决定,而这对于皇帝来说是极大的威胁,他们不可能允许此类事件的存在。
唐玄宗时期,设立了翰林学士,其职权是内命。而对于中书舍人来说的外命有时也落到其他官制诰手中,这对于中书舍人来说无疑是权力架空,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