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关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的辨析
                                                                                    赵越

摘要: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其产生和创立的原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试以史实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为依据,探究和梳理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创立的原因。
关键字:九品中正制,背景,创立,原因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它上承由下至上推举官员的察举制,下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起到一个转折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即任人唯亲,相互勾结,但是从其被动选拔的特点上看,它又是察举制的延续与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体现了统治者想要在选举人才的同时拉拢世家大族,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九品中正制在中国选官制度变迁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看到九品中正制对察举制的传承以及对科举制的影响,因此九品中正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有关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的研究成果颇丰,为我们指明了一些方向。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回望历史,而不能身处其中,对于任何事物的评析也只是我们根据现存的史料资料对前人与先前事物的探究。而我在这也只能缅怀历史,综合一些资料与自己的浅薄认识浅究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原因。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念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根据《三国志·陈群传》的记载,曹丕为魏王时,陈群是尚书,曹丕采纳了陈群的提议“制九品官人法”。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具体的过程是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官。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就是中央来选择有资质的官员,来兼任本郡县的中正官,由这些中正官来对当地的人才进行考察和访问,然后依此评定等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二、关于九品中正制创立原因的各家观点
      学界普遍认为,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时期的延康元年。据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年版)中正并非凭空产生于曹魏时期,而是有着相当深厚的时代背景。在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类似中正的评定士人品行的人物,“汉末士人照例须有一个“品题”,虽然没有专门机构办理,但业已由一二人主持”,“中正的设立,只是旧习惯的沿袭及其发展”。由此可见中正之制并非凭空原创。
      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起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对于九品中正制产生时的背景,郝虹提出,学界对九品中正制的具体细节争议颇多,但对于产生的背景一般认为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唐长孺先生为代表的认为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与世家大族争夺斗争、妥协的产物;二是日本的宫崎市先生认为是曹魏政权推翻汉朝后吸收东汉官吏的计策。张旭华认为,对于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与创始时间问题,史学界也存在两种分歧意见,一是陈群建于魏初延康元年(220年)立了九品中正制,根据是《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二是由魏武帝曹操在汉末建安(196—220)年间所建。
      对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观点:
      宁娟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是曹魏政权打击世族名门的产物,也是与门阀斗争妥协的产物。“一方面,曹魏政权要打击大族名士的势力;另一方面,曹魏政权却又不得不对传统做法予以协调,来补救只重才能忽视德的不足。”石欣民也有相似观点,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是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虑。“曹操的抑制大族一方面破坏朋党交游及蔑视清议,从曹操开始至明帝这方面的政策努力是一贯的。典型的例子如,建安十年杀孔融,建安24年魏讽案。另一方则表现为曹氏政权逐步加强对选举的控制。” 唐长孺先生在《九品中正制度试释》中也提到:“……曹氏三世对于汉末政治有一贯的意见,就是要抑止浮华,不让名士的清议在政治上取得优势。设立中正与此有密切的关系。但曹氏政权既不能不终于和大族名士妥协,因而中正的建立又正是两者协同的重要表现。” 张旭华认为,东汉时期世家大族左右着政治大局,也形成了几个势力较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如果无法得到世家大族的承认和支持,就很难维持统治。
      学者们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察举制度的衰落有关。石欣民认为,战乱时期,以乡闾品评为主要考察方式,对人才进行道德行为考察的环节已经无法实行,察举制已无法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所以设立中正这一折衷的办法应运而生。陈泽萍提出察举制度腐败不堪,致使“人才选拔已经偏离其旨,察举制已经失去了荐举的公平性,出现了选举不实的情况。”依据是《潜夫论》中:“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餮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暗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游为民也认为,汉代选官制度与中央集权不相适应的弊端导致了东汉政治的崩溃,不合乎曹氏政权巩固政权的需要。
      选士标准的变化也被学者们视为九品中正制创立的重要原因。刘访师在《九品中正制》中提到:“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是与唯才是举的方针分不开的。公元1年杨阜从许昌回关右说,曹操‘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强调‘先核之乡阎’的何夔,着重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的杜恕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九品中正制的完善起了作用。”张旭华也认为,曹操统治时期,是九品中正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在汉献帝建安年间,现实政权的主持者曹操为了广泛招揽人才,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大力破除东汉以来崇尚名教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始终不渝地推行“唯才是举”的选举政策。罗宏曾提到“由于曹操这种史无前例的用人主张,世家大族的利益和地位受到了削弱和威胁,他们极力反对曹操的主张。曹丕即位时,社会已初步稳定,重才已经不能满足治世人才的需求,德行被重新提到首要位置,加上私学官学的衰落和士族私学的兴起,导致人才多处士族,这使得家世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标准之一。
      以陈泽萍为代表的学者则从多方面分析了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她认为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产生有五个原因:一,汉末社会情况混乱,士人的才能道德难以考察,两汉时期的察举无法正常进行; 二,察举制度腐败不堪,东汉末期时,风气大变,出现了贪污受贿等现象,人才选拔已经偏离其原旨,察举制已经失去了举荐的公平性,出现了选举不实的情况;三,统治者的人才需求。汉末用人以德为重,重性行轻才能。而曹氏政权需要的是英才,能打仗有号召力之人,察举制已经无法满足统治者对人才的需求;四,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与世家大族妥协的产物;五,教育发展的影响。汉末政治动乱,学风日下,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官学衰落,而家学兴盛。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的教育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而实行之后又推动着魏晋教育的发展。
三、总结
      目前关于研究九品中正制创立原因的成果丰富,也较为全面,但也存在一些忽视的点,例如还可以从教育等方面入手,考究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学者们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但在一些问题上并没有取得共识,仍有争议。大量学者的研究重点围绕着政治展开,与门阀政治的斗争成为了主要原因,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政治制度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原因仍有许多可以探讨及深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1. 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中华书局

3. 唐长孺.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4. 宁娟.《浅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5. 陈泽萍.《试论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6. 刘访师.《九品中正制》

7. 游为民.《九品中正制创立原因辨析》

8. 石欣民.《浅析九品中正制》

9. 张旭华.《关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题》

10. 郝红.《德与才的较量:从“唯才是举令”到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