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从皇权角度看宋代翰林学士制书拟制制度

                                                                             孙圆

摘要
:翰林学士是皇帝的喉舌和耳目,始终处于国家权力中心,与皇帝的关系也十分微妙,皇帝既器重又忌惮。以制书为例,可以分析宋代皇权对于中枢公文秘书的制约。
关键字:宋代,翰林学士,皇权与相权 

      皇帝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他(她)的权利——皇权一直是不可挑战的权威。而作为统治者,意旨的下达必须有专人执行,而这群人的权力大小既影响着皇帝政令执行的效率,又与朝局关系密切,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这些“笔杆子”是统治者考虑的重要问题。以下以宋代制书拟制为例,从皇权角度进行分析 。
一、 宋代制书
      制书作为“王言”文书的一种,始于秦代,后世皆沿用,但用途前后有所变化,制书是历代重要的文书,根据《宋史》之《职官一·中书省》记载:“宋代制书主要是处分军国大事,颁赦宥德音,命尚书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凡告廷除授,则用之。”其具体功能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颁赦宥德音”,属于皇帝所下的大范围的宽恤诏旨、宽刑文书;第二种则为人事任命,主要为“尚书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除授。因其授受对象直接影响国家政权之将相重臣,或是与皇帝有近亲关系的皇亲国戚,故其拟定的流程仪式十分重要。如何拟制,何人拟制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 翰林学士
(一) 翰林学士的选拔
      制书由翰林学士拟制,唐代翰林学士的选拔有着范围广,品秩低的特点,翰林学士皆以官充。选拔还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得试麻、诏、敕、诗、赋五题,还要进行试用。宋代的选拔更为严格,宋代翰林学士必经科第出身,还要有文字工作经历,但另一方面,宋朝统治者认为:“既重学士之选,率自知制诰迁,故不试”,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宋朝选出翰林学士任用之前会有一段类似现在的岗前培训的环节,即将这些选中的文官下方到基层体察民情,这些官员一是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二是在基层历练后更能够锻炼出朴素简练的文风。这说明宋朝选文官看重的是官员的工作经验而非单一的文采功力。
(二) 位低权重
      虽说翰林学士代王言,职责极为重要,可是他们的职位却不高,俸禄也少得可怜,宋初,翰林学士还可在外领他职,作为行政系统内部人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翰林学士的官阶降低,人数减少,且不许在外领它局,只是单纯作为公文写作的工具,对皇帝的意旨也只能转述,失去了参政议政的职能。这里的官职设定很明显对翰林学士有着很大的约束,因为手中没有实权,没有特殊情况他们的一生就会被统治者掌握在手中,不会改变。而这正是统治者因为想要限制这些“笔杆子”权力,让他们更单纯地为自己发声。
(三) 官制变化
      宋代在沿袭唐代制度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改造,宋元丰改制之后,外制知制谐要求有修起居注或史馆修撰的资历, 内制翰林学士一般要求有知制浩的经历。其次, 在任命形式上, 停止了试用, 出现了权摄。
      北宋前期中书舍人完成了从职事官到寄禄官的转化, 不再履行命词之任, 而知制浩成起草外制的正式官员。实际起草诏命的翰林学士, 除了寄禄官为中书舍人者之外, 仍要加知制浩衔。知制浩的全面“ 转正” 即宣告了两制试用制度的废止。这是因为文字工作的经历事实上已解决了试用的问题。而没有文字工作经历的或官序未至者代理内外命词则采用了权摄的形式。于是, “ 直舍人院” 、“ 直学士院” 便应运而生了。二职相当于代理知制浩、代理翰林学士。如正官不缺, 权官“ 即令罢” 。第三, 对两制官的考试制度作了改革, 由唐代的试内制变成试外制。北宋前期, 出任知制浩除了少数有文学资望的人之外, 都要经过考试, 其考试方法相当于唐代翰林学士的考试。考试制度由内制而外制的变化, 反映了两制官官阶的此升彼降和实际地位的此消彼长。
三、 拟制流程
      蔡絛《铁围山丛谈》载:“国朝之制,立后、建储、命相,于是天子亲御内东门小殿,召见翰林学士面谕旨意,乃锁院草制,付外施行。其他除拜,但庙堂佥议进呈,事得允,然后中书入熟第,使御药院内侍一员,持中书熟状内降, 封出宣押, 当直学士院锁院竟,乃以内降付之,俾草制而已……”
      翰林学士受命草制,按照受命的方式,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亲御其二庙堂佥议得允之后,经中书省呈上熟状,经宰相签署,进呈皇帝批示皇帝画可(同意)之后,熟状或词头用御宝封,由御药院内侍一名送往学士院,交由当值学士锁院草制。所以,即便是中书进拟的任命,也要经皇帝与宰相商议,或是由皇帝指派亲近之人进行裁决,可见此时拜相等人事机要由皇帝掌控,中间又穿插着重重环节,因此,翰林学士独拟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与后世的公文拟制形式基本一致。
四、 皇权制约的目的
      第一秘书官以草诏出令、处理文书为职任, 而诏令文书正是君主行使权力、国家机构履行职责的工具。它能否畅通, 是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谁掌握了它, 谁就事实上拿握了对国家的统治权。所以, 历代君主无不“ 重纳言” 而“ 贵喉舌” 。牢牢控制中枢秘书官, 掌握出令权, 是君主御臣下、急万务的重要手段。
      结合宋代文官的越权,如果令文官既掌出令权又掌执行权是非常可怕的,极有可能威胁到皇权,因此作为秘书的翰林学士的权力就一再被削减,最终变成发言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