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丹
摘要:明万历年间,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集团和以冯保为首的宦官集团各司其职,配合无间,是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现象。本文从张居正和冯保的分工和相互配合的方面来写,主要分析两人所代表的权利双方——文臣和宦官之间的权利分配与制衡。
关键字:张居正、冯保、权利制衡、秘书
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共同辅佐小皇帝,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文官与宦官之间配合无间的现象。在这里主要从两人的分工与职责出发,分析权利制衡这一现象。
一、鞠躬尽瘁为国家,世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i]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务,到明朝中后期时,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并成为了国家的政府中枢,内阁至此成为了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内阁首辅虽受命于皇帝,但其也成为了除皇帝以外的国家政府权力的最高掌控者,亦被称之为"首揆"或"元辅"。
张居正作为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兼明神宗的老师,在历史上是功不可没,他主持万历新政的颁布,为当时只保持了表面光鲜的明朝多了些苟延残喘的时间。而作为明神宗的老师,他严厉且慈爱,成为年幼时的神宗心目中长者一般的存在。
张居正在内阁之中的工作事无巨细,事事关心,处处过目,张居正施行“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明确职责,赏罚分明,同时要求六部向内阁报告工作,科道监察官受内阁节制。这一要求加强了内阁的权利,权利集中在内阁,事事由内阁过目,引起了职责的不平衡。
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之初,明神宗年幼,张居正又颇得明神宗生母李太后的赏识,成为帝师,悉心辅佐明神宗,神宗的所有老师都由张居正挑选,甚至还编订了讲章作为万历帝的教科书,有时亲自讲授。而明神宗的任务,就是每天在大伴冯保和李太后的督促下,向成为一代明君的目标下努力,同时在冯保等宦官的帮助下,用朱笔批阅已经由大学士们批阅过的臣僚上呈的奏章(这称为“票拟”)。
但批阅这些奏章的时候,年幼的小皇帝并不能完全理解他抄写下的这些批语的意思,他只能无条件信任他的臣子兼老师。这时的张居正已经是权倾朝野,先不说由内阁大学士批改出的票拟基本出自他手,最基本且重要的官职任免,也会由张居正负责。张居正在奏章上写下推荐人选名单,看了排名顺序的小皇帝就知道,排在首位的是最佳人选,是他应该选择的。
在这里,张居正的一些行为就具备了一些秘书工作的体现,例如批改出票拟以供皇帝参考,就类似于当今秘书需要让领导在文件、策划上签字;人事的任免意见也是当今秘书工作有时需要做的。
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和明神宗的老师,得到了统治阶级的绝对信任,被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张居正在其职能范围内,用他的最大能力辅佐年幼的帝王,想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大明王朝的现状。他履行了辅助决策的职能,给明神宗许多建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朝政局面,肃清风气,却在去世后被清算,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令人唏嘘不已。
二、勤诚敏练明事理,通权变达冯永亭
冯保是明代一个颇有争议的“太监政治家”,他学识不凡,颇有文人风骨,因为他聪明颖悟、通权变达,得到明世宗赏识,成为秉笔太监,后又在明神宗的信任之下,步步高升。在好友张居正的规劝与引导下,一刻不敢忘却自己的职责。对待神宗皇帝,他既是一名忠仆,又像一位严师。时刻督促着新皇进步。
冯保的职责其一,是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在明神宗年幼时期,冯保替明神宗批阅内阁呈上的票拟,得到明神宗信任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张居正的联系。
职责其二,是作为东厂提督,东厂的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尊称为“厂公”或“督主”。冯保因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管东厂,手中握着的权利不少,对皇帝负责,与内阁有时会有权利的相交点。
职责其三,就是作为明神宗的“大伴”,“大伴”是年仅10岁的明神宗对冯保的称呼。冯保负责照顾皇帝的教育和日常起居,常把皇帝的一些情况汇报给太后,对当时年幼的皇帝影响很大。冯保擅长书法,受他影响,明神宗也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冯保的主要职责在宫内负责明神宗的生活,与李太后和张居正共同负责明神宗年幼时的学习。
冯保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提督和明神宗的“大伴”,有的不仅仅是不同于其他太监的才学和见识,还有他的七窍玲珑心。他有一身聪明颖悟、通权变达的本事,了解小皇帝的喜好,教皇帝书法的同时,他也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对年少时的明神宗的学习十分上心,和张居正一同用心辅佐皇帝。
冯保学识不凡,颇有文人风骨。“一般来说,秉笔太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当他们在十岁之前,就因为他们的天赋聪明而被人送进宫内的‘内书堂’……毕业之后的逐步升迁,所根据的标准也和文官仕途相似。所以他们被称为秉笔,在御前具有如上述的重要地位,绝非等闲之辈。”[ii]他在好友张居正的规劝与引导下,一刻不敢或忘自己的职责。对待神宗皇帝,他既是一名忠仆,又像一位严师。时刻督促着新皇进步。
冯保虽是宦官,但学识渊博,作为常伴明神宗身侧的大太监,对明神宗的自身成长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他不仅仅照顾明神宗的生活起居,还要顾及到皇帝的精神生活,包括学习与玩乐。而冯保身上所体现出的秘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仅仅要在工作上为上级服务,身为一个秘书,有时候也要对上级的生活起居有所服务。
“处事忌太洁,智人贵藏辉”。正如这世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一样。冯保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人,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坏人。
冯保有时对明神宗的严厉为他埋下了祸根,让皇帝对他敬佩又有些害怕的同时,埋下了顾忌的种子。也导致张居正去世后,冯保悲剧的发生。
三、各司其职,配合无间
在历史上,提到张居正的时候就不能不提到冯保,他们两人作为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时代两方权利的巅峰,分别代表着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两人从联手逐原内阁首辅高拱下台后,一直配合无间,在井水不犯河水的前提下,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两人互相帮助。
在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之前,宦官和朝臣的冲突日益激化,而冯保和张居正之间的合作改变了明一代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恶斗不断、内外不睦、虚耗国力的政治格局,两人配合无间,使张居正政令所至,畅通无阻,两人成为了明神宗为数不多的信任的人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
张居正成为首辅,不光取得了李太后、明神宗的支持和信任,还有内相冯保的配合下,亲政了多年,推行了“一条鞭”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他裁减冗员,减少支出,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的局面。而张居正固然有大才,但之所以能被委任内阁首辅,施展政治报负,是因为有冯保的全力支持。没有冯保,张居正无法顺利的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而没有张居正,冯保也无法实现他的利益最大化。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张居正认得清时局,所以在高拱为内阁首辅时张居正就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关系良好,这是很有远见的。
在这里就要说一说两人是如何配合的了,当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时,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并且,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其实张居正的新政推行的并不是十分顺利,改革必定面临利益冲突的争斗,而张本人、冯保、明神宗(实际上是李太后)三个权力体系代表者协作,尤其是万历年幼,冯保、张居正素有交情,二人不对峙,使得张居正掌阁初期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情况在明神宗成人之后,才有了变化。
张居正和冯保两个人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为了国家社稷的富强与兴盛,在朝堂之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澄清吏治,想使国库不再空虚,然而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会受到利益被侵犯者的反对,张居正即使再有能力,也毫不例外的遭到一些人的诟病与反对,更有甚者,会上书给依旧年幼的明神宗,对张居正进行弹劾。这时,冯保的存在对张居正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冯保是明神宗的“大伴”,日日陪在皇帝身旁,对皇帝所听到的一些风言风语是最清楚不过,加上李太后对张居正、冯保两人的绝对信任,小皇帝不会做出任何伤害他与张居正感情的事情。并且,冯保像是张居正在内宫中的一双眼睛,会在适合的时候提醒张居正。
同样的,冯保毕竟身处内宫,对朝堂上的一些事并不能及时的了解,张居正也会在状似不经意中提醒他。冯保虽为宦官,但对朝堂之事也很是上心,对于张居正推行的改革办法,他基本持支持的态度,会在张居正感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然而文官和宦官交往甚近,总会遭人非议。按照规定,秉笔太监不能走出皇城,“他们与文官永远隔绝,其任免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他们也只对皇帝负责。”[iii]其实这样的制度如果执行得当,“皇帝可以成为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iv]但冯保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唯一能够驾驭他的皇帝又正值冲龄,所以两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和弹劾,也为以后埋下了祸根。
张居正和冯保两人的配合无间是历史上的罕见情况,却对当时的万历新政改革起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权利的制衡对于这样两个手中权利较大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对当时的时局,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i] 《明史.张居正传》张居正传,明史卷二一三,列传一百一。
[ii]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 著,第一章、万历皇帝。中华书局出版社。P16
[iii]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 著,第一章、万历皇帝。中华书局出版社。P17
[iv]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 著,第一章、万历皇帝。中华书局出版社。P17
参考资料:1.《明史.张居正传》张居正传
2.《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 著, 中华书局出版社。
3.《张居正》熊召政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第四集《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