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论黄门侍郎的兴衰发展
                                                                                               管霞

摘要:
黄门侍郎最初设置于秦朝,汉沿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地位日趋上升。隋唐时期黄门侍郎的发展达到顶峰,宋朝黄门侍郎的职位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废除而取消。总体来说,黄门侍郎的发展过程为一个以唐朝为顶点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关键词:黄门侍郎  近侍   发展

      黄门侍郎,简称黄门郎,为皇帝的近侍之臣。黄门侍郎最初设置于秦朝,汉沿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地位日趋上升。隋唐时期黄门侍郎的发展达到顶峰,宋朝黄门侍郎的职位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废除而取消。总体来说,黄门侍郎的发展过程为一个以唐朝为顶点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秦代——黄门侍郎设立。
       黄门侍郎之职设立于秦代。秦汉时期皇宫的宫门皆为黄色,所以黄门实际指宫门,进而职位中带“黄门”二字的官职皆可说明其是在宫内的行事;而“郎”字通“廊”,即宫廷内的走廊,由此可以理解为皇帝的近侍之臣。黄门侍郎的职责就是侍奉皇帝并传达诏令,通俗地讲就是类似于现代的快递员,官职地位较低。
二、汉代——黄门侍郎职位沿用。
      西汉时期的黄门侍郎与秦朝时职责相同,充任侍从,担任传达诏令的职责。
      到了东汉时期,黄门侍郎与给事黄门两职合并,称为给事黄门侍郎,成为了利禄六百石的专官。《后汉书.百官志三》:“黄门侍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座。”而黄门侍郎更因侍奉皇帝左右,与皇帝接触良多,为皇帝所信任,由是黄门侍郎的地位虽然不高,却已成为公认的飞黄腾达之路。
三、魏晋南北朝——黄门侍郎权力上升,得到极大发展。
    《晋书.职官志》记载:“给事黄门侍郎,秦官也。汉以后并因之,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员。及晋,置员四人。”黄门侍郎被皇帝派为尚书令的联络人,与执政尚书令联系极为密切的,为访察尚书台的要职。由此已是参与掌握很多重要机密,权力也越来越大。到了晋朝,中书门下省设立,黄门侍郎下属于门下省,为门下省副长官,并与侍中共同领导门下省,仍保留访察尚书省的职权,此职权由此变为正式的职权,黄门侍郎成为尚书省的上级部门。有《和峤传》记载:“人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中书令,帝深器遇之。”此时的黄门侍郎已是拥有副宰相地位的官职,是在想最主要的备选人才,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到了南北朝时期,黄门侍郎的地位虽然比不上晋朝,但是也是有着备用宰相的地位,可见有多少仕徒对此位心向往之。
四、隋唐——黄门侍郎成为侍郎宰相,权力与地位的鼎盛时期。
      唐初,黄门侍郎曾改称为东台侍郎、鸾台侍郎,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改名为门下侍郎。唐代沿袭并发展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而唐朝宰相制度也堪称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系统、完善的执政制度。在宰相制度也就是三省制度中,三省长官分别负责决策、监督、执行。为避免专权,尚书省废除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首;同样,中书省、门下省也顺应了此趋势,于是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逐渐地成为了两省的长官。中书舍人上奏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最后由尚书省执行的执政制度在唐太宗时期确立。
      到了唐高宗时期,尚书省的六部侍郎被废置,中书门下省除侍郎以外的职务也未能幸免,由是此时的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虽在行政编制上仅次于中书令、侍中,名义上是副宰相,但实际与很多加衔宰相比就是正职宰相。
      唐高宗时期,设置了很多加衔侍郎,但并没有影响黄门侍郎的权力和地位。武则天时期,是侍郎宰相地位迅速上升的转折时期。
      在武则天时期,中书令、侍中等权高位重的官员被皇帝贬黜、赐死后,新上任的大臣远远不如资历更深、威望更高的黄门侍郎和中书侍郎,于是理所当然的,黄门侍郎和中书侍郎成为省务的主要负责人。
      唐玄宗时期,侍郎宰相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此时黄门侍郎和中书侍郎的地位已经接近于侍中和中书令,而唐玄宗在罢免姚崇后又长期不再任命中书令,而是更加重用侍郎宰相。在这个时期,不能不提到韩休。他让唐玄宗更勤于政务、不敢纵乐,足以见其地位之高。唐肃宗以后,侍中、尚书仆射等职位渐渐成为了虚职,由是侍郎宰相正式成为了正三品的职位,成为实际的最高宰相。
五、宋代——黄门侍郎消亡。
      宋代,封建专制更加强化,侍郎宰相也随着三省六部制的消亡而消亡。
黄门侍郎的兴衰发展也由此终结。

参考文献:《后汉书.百官志三》、《晋书.职官志》、《和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