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档案对《史记》创作影响的辨析
                                                                                杨怡环
摘要:档案对《史记》创作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它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根与据,另一方面残缺、虚假档案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创作。本论文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探讨档案对《史记》创作的影响,通过分析史记创作时的档案状况和司马迁对档案的运用以及《史记》中出现的疑案,来具体辨析档案对《史记》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档案 《史记》创作 影响 辨析
      档案与史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蕴之离骚”,今天我们对它研究仍然很有价值。在有关档案与《史记》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前人多从《史记》对档案的贡献这一角度来进行《史记》文献研究。本文逆向思维,探讨档案对于《史记》创作的影响。
      一、汉武帝时期的档案状况
      《史记》创作与汉武帝年间,分析当时的档案大环境,有助于我们在分析档案对《史记》创作影响时有一个宏观的档案背景。经过了周天府灭,秦毁天下诗书,到了汉代,前朝的档案特别是史籍档案缺乏且混乱,因此司马迁必须“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不过,好在从汉高祖时就一直重视档案管理,使得到汉武帝时汉室已经收集整理编纂了大量档案,为《史记》创作提供了便利,也为如此宏大的史书创作提供了可能。
      (一)、乏且乱的前朝档案
      夏商西周三代,档案被视为神物,保管严密。自东周起,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国征战不断,原藏于周王室的大量档案或被损毁,或流于民间。秦统一六国后,将大量史籍档案销毁,颁布《挟书律》,明令禁止挟藏史官所藏的秦记之外的史记,司马迁在《六国年表》中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 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①]。”可见到了汉代,前朝的史籍档案是乏且的。
          
      (二)、汉朝重视档案管理
      秦虽焚史书以愚百姓,却十分重视档案管理,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档案管理制度。史记中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②].”可见自汉高祖起就十分重视档案管理。汉朝建立后,废除《挟书律》,广开言路。统治者有意收集流散于民间的各种图书资料,将它们保管至中央。汉代见于记载的保存档案之处有金匮、石室、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曲台阁、兰台府、延阁府、广内府九处,藏所配有专职官员来管理,如御史中丞与中书令职掌兰台、延阁、广内,太常与大史职掌石室、金匮,博士职掌石渠,另有专门人士职掌天禄、麒麟、曲台等。[③]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王朝的最鼎盛时期,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六十多年的和平发展,使得汉室收集整理编纂了大量档案。
      二、 档案对《史记》创作的积极影响
      档案是史书编写的基础。档案是《史记》创作的根。《史记》所记载的3000多年历史,上至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如果没有档案作根,《史记》所载之事就无法支撑。《史记》的创作是建立在大量的档案上的,司马迁对大量档案收集整理,以这些档案为根基进行创作。有了根,《史记》才能站住脚,否则就成了杜撰,就成了无根之树。从这一角度来说,档案对《史记》创作有积极影响。
      (一)提供创作材料
      《史记》有明显地反映出利用档案文件的迹象。像记载曹参、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人的历史,叙述到他们的功绩时,很仔细地记录某人在某战役中如何获得 胜利,斩杀多少,生擒多少,投降多少; 还说到什么时候攻陷某郡某县,共多少郡多少 县 ; 擒斩大将若干,裨将若干,二千石以下若干……叙述得十分具体明了。这些原始材料的利用,除了从档案文件如功绩册、战争记录等之外是无法获取的。司马迁利用皇室档案文书编写的篇目众多, 其一是王侯诸表。《史记》中的王侯诸表,基本都是根据这些档案编纂而成的。 如在《高祖功臣侯年表》中云:“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者所闻。 ”《惠景间侯者年表》云:“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 长沙王者,著《令甲》。 ”另外《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系统详尽地记载了诸侯王的始封、徙王、入朝、除国、诛灭、自杀、薨嗣、谥号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具体地记载了侯国国名、侯功、户数、始封年月日、益户、徙封、薨嗣、诛免、侯第等。 《惠帝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等篇,也详细记载了侯国的基本情况。[④]
      可以想见,如不利用相关的皇室档案,是根本不可能写出来的。 其二是众多的世家和列传。 《史记》中许多列传也依赖于皇室档案文书写成。所以说档案是《史记》的根,没有档案就写不成这部千古绝唱。
      附表:《史记中》出现的皇家图书档案[⑤]

《五帝本纪赞》

予观《春秋》、《国语》。

《殷本纪赞》

自成汤以来,采于《诗》、《书》。

《三代世表序》

余读《谍记》,稽其历谱。

《十二诸侯年表序》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

《六国年序表》

太史公读《秦记》。

《吴太伯世家赞》

余读春秋古文。

《管晏列传赞》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

《司马穰苴列传赞》

余读《司马兵法》。

《孟子荀卿列传》

余读《孟子书》。

《商君列传赞》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屈原贾生列传赞》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高祖功臣者年表序》

余读高祖功臣。

《慧景间侯者年表序》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父!

《儒林列传》

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叹也。

《曹相国世家》

所记曹参军功

《扁鹊仓公列传》

载仓公所对医案为皇室所藏。

       (二)、构建写作框架
      《史记》的谋篇布局是十分讲究的。《史记》是长篇巨作,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十四年,但不论是从整部史书的框架来看,还是从每篇传记的行文结构来看,《史记》在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其体系。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之家,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炎是西汉杰出学者。从小的史学氛围使司马迁年十岁就能诵读先秦古文。据卫宏《汉旧仪》载,司马迁十三岁时便有过外出寻求诸侯史料的经历。[⑥]可见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就有广泛收集过史料。并且在元封三年,司马迁仕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摘引皇室所藏图书档案,编纂《史记》。石室、金匮都是皇室档案馆,国家档案的藏所,由太史负责管所以太史之职,为司马迁充分利用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史记》的创作是建立在司马迁网罗天下档案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有了对大量档案的把握,司马迁才能把《史记》的写作框架打好。
      三、 档案对《史记》创作的消极影响
      档案有真假之分,档案的真实性包括内容真实和历史真实两个方面。内容真实指档案内容所说明的事项符合客观实际,历史的真实性是档案所记录的历史过程的真实性。对于特定的档案实体,有时两个真实性完美地统一,有时则会分离。司马迁创作《史记》所接触的档案也不是全都真实,残缺虚假的档案导致一些疑案,并且拉长了《史记》的创作期。
      (一)、留下疑案
      由于档案的不真实或是档案的不充分,《史记》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疑案。使《史记》所记之事遭疑。比如:刘邦是魏国人,非楚国人。比如:韩、赵、魏、楚、燕亡,其宗族或士大夫曾建立流亡政府,继续抗秦。又比如:垓下决胜,韩信对项王“十面埋伏”是否有其事?这些都是由于档案的残缺虚假造成的疑案。虚假档案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误断,而残缺档案也很容易造成断章取义,它们使《史记》所记并非真实,影响了《史记》的史料价值。
      (二)、拉长创作期
      虚假残缺的档案增加了司马迁整理档案的工作量。需要对可能虚假的档案反复核对其真伪,对于残缺的档案则尽力补充。司马迁对于档案的引用是极为认真的,他不断地”考信存真”,在《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勿忘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这段话表明,司马迁对档案文献所记载的不可靠年代进行考信。这样的考证并非一处两处,因此使得《史记》的创作期很长,可以说司马迁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在写《史记》,前半生是在准备资料,后半生才创作《史记》。
      档案对《史记》创作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汉室档案呈现一种丰富中杂乱的状况。丰富的档案为《史记》创作提供材料,并且使写作框架得以构建。同时,虚假残缺的档案也让《史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疑案,并且拉长了《史记》的创作期。
      [①]史记 [M]. 卷一五“六国年表”
      [②]史记 [M]. 卷九二“淮阴侯列传”
      [③]田艳霞. 秦汉档案制度研究
      [④]徐品坚. 略论《史记》档案资料的搜集途径及成就
      [⑤] 张大可.《史记》文献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2
      [⑥]赵 生 群.《 史记 》 取 材 于 诸 侯 史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