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 |
予观《春秋》、《国语》。 |
《殷本纪赞》 |
自成汤以来,采于《诗》、《书》。 |
《三代世表序》 |
余读《谍记》,稽其历谱。 |
《十二诸侯年表序》 |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 |
《六国年序表》 |
太史公读《秦记》。 |
《吴太伯世家赞》 |
余读春秋古文。 |
《管晏列传赞》 |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 |
《司马穰苴列传赞》 |
余读《司马兵法》。 |
《孟子荀卿列传》 |
余读《孟子书》。 |
《商君列传赞》 |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
《屈原贾生列传赞》 |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
《高祖功臣者年表序》 |
余读高祖功臣。 |
《慧景间侯者年表序》 |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父! |
《儒林列传》 |
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叹也。 |
《曹相国世家》 |
所记曹参军功 |
《扁鹊仓公列传》 |
载仓公所对医案为皇室所藏。 |
(二)、构建写作框架
《史记》的谋篇布局是十分讲究的。《史记》是长篇巨作,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十四年,但不论是从整部史书的框架来看,还是从每篇传记的行文结构来看,《史记》在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其体系。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之家,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炎是西汉杰出学者。从小的史学氛围使司马迁年十岁就能诵读先秦古文。据卫宏《汉旧仪》载,司马迁十三岁时便有过外出寻求诸侯史料的经历。[⑥]可见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就有广泛收集过史料。并且在元封三年,司马迁仕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摘引皇室所藏图书档案,编纂《史记》。石室、金匮都是皇室档案馆,国家档案的藏所,由太史负责管所以太史之职,为司马迁充分利用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史记》的创作是建立在司马迁网罗天下档案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有了对大量档案的把握,司马迁才能把《史记》的写作框架打好。
三、 档案对《史记》创作的消极影响
档案有真假之分,档案的真实性包括内容真实和历史真实两个方面。内容真实指档案内容所说明的事项符合客观实际,历史的真实性是档案所记录的历史过程的真实性。对于特定的档案实体,有时两个真实性完美地统一,有时则会分离。司马迁创作《史记》所接触的档案也不是全都真实,残缺虚假的档案导致一些疑案,并且拉长了《史记》的创作期。
(一)、留下疑案
由于档案的不真实或是档案的不充分,《史记》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疑案。使《史记》所记之事遭疑。比如:刘邦是魏国人,非楚国人。比如:韩、赵、魏、楚、燕亡,其宗族或士大夫曾建立流亡政府,继续抗秦。又比如:垓下决胜,韩信对项王“十面埋伏”是否有其事?这些都是由于档案的残缺虚假造成的疑案。虚假档案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误断,而残缺档案也很容易造成断章取义,它们使《史记》所记并非真实,影响了《史记》的史料价值。
(二)、拉长创作期
虚假残缺的档案增加了司马迁整理档案的工作量。需要对可能虚假的档案反复核对其真伪,对于残缺的档案则尽力补充。司马迁对于档案的引用是极为认真的,他不断地”考信存真”,在《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勿忘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这段话表明,司马迁对档案文献所记载的不可靠年代进行考信。这样的考证并非一处两处,因此使得《史记》的创作期很长,可以说司马迁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在写《史记》,前半生是在准备资料,后半生才创作《史记》。
档案对《史记》创作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汉室档案呈现一种丰富中杂乱的状况。丰富的档案为《史记》创作提供材料,并且使写作框架得以构建。同时,虚假残缺的档案也让《史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疑案,并且拉长了《史记》的创作期。
[①]史记 [M]. 卷一五“六国年表”
[②]史记 [M]. 卷九二“淮阴侯列传”
[③]田艳霞. 秦汉档案制度研究
[④]徐品坚. 略论《史记》档案资料的搜集途径及成就
[⑤] 张大可.《史记》文献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2
[⑥]赵 生 群.《 史记 》 取 材 于 诸 侯 史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