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陕西师范大学秘书学系网站!

首页    >    文秘学子    >    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
【秘书史】浅论武则天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

                                                                                           
                                                                                     彭雨
 摘要:唐代的监察制度是秦汉以来的集大成,在经历了贞观、永徽之后,武周时期更是吸收借鉴并创新了许多新制度,给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体系的更新和系统化做出了极大贡献。而弹劾制度又作为唐朝监察理念的直接体现,维护了唐代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家的统治秩序。本篇论文即主要针对武周时期弹劾制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监察 御史台 武则天 改变与创新

       1.武周时期之前的中央监察制度概述
      1.1武周时期之前中央监察制度基本发展情况
      在武氏称帝之前,唐朝分别经历了高祖(618年-627年)、太宗(627年-650年)、高宗(650年-683年)、中宗(683年-684年)、睿宗(684年)这五个皇帝,也出现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的盛世。但由于在655年武氏立后后,武则天正式参与朝政之事,中宗、睿宗力量薄弱,没有多少实权,政治上的创新和改变较少,所以第一部分就武周之前的中央监察制度概述主要以前三位皇帝和前朝制度为主。
      1.1.1.前朝的中央监察制度概述
      自大一统的政治形式基本确立以后,中国官僚体制中就出现了专门用来监察百官的相关机构。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并且通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若干侍御史的设置基本构成了其中央监察机关,奠定了此后御史台的基本形式。此外,还设立了言谏史官来控制舆论、向皇帝进言献策。汉朝大致因袭秦制,除了设立专门的监察官员外,还有几种不属于御史台系统的监察员,即谏大夫、丞相司职、司隶校尉等,来匡扶君主,谏诤得失。秦汉对于检察队伍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得以定型且卓见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并未形成像秦汉一样的大一统政权,监察制度的发展也处于停滞时期。三国时期魏的监察制度以御史台掌监察,侍中寺兼管规谏、弹劾、言谏,吴承汉制,新创左、右御史大夫,开创了后世设置左右御史大夫的先河;两晋时期也是承袭汉制,发展缓慢,将监察制度门阀化,创设门下省为独立的言谏机构,极富当时的政治特色,可惜时局混乱,门阀专政,御史台力量就相对薄弱;南北朝时期,言谏制度方面沿袭晋制。御史台机构方面,建制紊乱,大多也因袭晋制。
      隋时期的到来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三省六部制的首创使得隋逐步形成了一种三省并相的群体负责制度,形成了分工明确、职责牵制、受制皇帝的一套运转系统,并给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1.1.2.唐朝武周时期之前的中央监察制度概述
      纵观整个唐代监察历史,监察制度变化不大,而监察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在此主要概述贞观时期的监察制度变化。谏官制度在贞观年间得到比较有效的执行,唐太宗是这项制度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的执行者,他像荀子一样,深刻的意识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与其他时期相比,贞观时期的御史台在组织结构上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甚至因为时代背景,其结构较后来显得简单,其编制人数较后来显得较少,贞观时期的御史台发挥了其最基本的任务,也正是这样才使得唐朝出现了贞观盛世。
      1.2.武周时期之前中央监察制度的得与失
      经历了秦汉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停滞不前、隋朝的开创、贞观的发展巩固,在武周时期之前的中央监察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运行模式和机构。他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政治出现过大的君臣矛盾,皇帝绝对的专制统治,维护了大一统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保护了民众的基本权益,。
      但一定程度上,由于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直接使得御史大夫的权利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此外,监察机构的设置不完善、监察人员的实施不彻底等都导致着中央监察机构带有很强的服务性,是官僚政治下的附属品,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2. 武则天时期的弹劾制度基本体系
      2.1弹劾机构御史台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在官僚的拥护下立后,正式开始参与国家政务。而在支持武则天立后的这些官僚中,很多一部分都来自司法、监察部门,也基本奠定了武则天从政的基本方向---酷吏与监察。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武周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长达十五年之久。在这十五年里,她以自己独特的从政手段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事务,使唐朝出现了继贞观、永徽之后的盛世局面。这样一位以酷吏闻名的女皇帝,究竟是怎么样强化中央集权、弱化闲人闲语的呢?下面就按照武则天参政、临朝称制、自立皇帝三个时间段来说明她对于中央监察机构的强化和改变。
      2.1.1.御史台的变化
      2.1.1.1.御史台的机构变化
      高宗驾崩后,武氏立中宗,开始了她临朝称制的时代。武则天便着手改制御史台,重点即为增加御史台的人员,“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其余省、寺、监、率之名,悉以义类改之。”将原来的御史台改名为左、右肃政台,(左台原只针对京师中央百官、军队,右台负责地方;后来将左台权利扩大至州县,强化了左台权利)并给以极高的人员配置(主要以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气节、在政界及士人社会享有名誉的“唐代名流”为主),以示新政权的变革和肃政弹非的职能。此外,她还通过改变御史的任命大权、细化御史台的组织机构来将御史台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使得御史台的地位得到了空前强化,很大程度上,为她在政治事务的处理中扫除了一些障碍。
      2.1.1.2.御史弹劾制度变化
      到了武周时期,监察官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利,他们可以对百官的违法行为直接向皇帝提出弹劾,这些监察官弹幼的对象范围很广,上至宰相,皇亲国戚,下至一般官吏,都在其监察的范围之内,武则天时期,更是将弹幼的重点放在宰相身上。唐代的多次弹幼宰相的著名事例都是发生在武则天时期。
      据《册府元龟》卷二百五十 (宪官部·弹劫三)记载:“萧至忠为监察御史弹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苏味道赃污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尝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谘大夫礼乎!众不敢对至忠进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或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承嘉默然而惮其刚正。”;“马怀素为左台监察御史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从百分之百的弹劾效率来看,武则天时期,官员的弹劾效率极其之高,应受处分之人全都遭到了处分,可见弹劾制度的实施是切之有效的。
      此外,武则天时期,为了减少御史在弹劾过程中会产生的矛盾和弊端,增设“关白”制度,保证了弹劾的质量,规范了弹劾的秩序。
      2.1.2. 武周时期御史台的创新的特色
      在此将她的基本特色归结为以下几点:①扩大编制,增添人员。②增设特殊机构,比如左右肃正御史台,分管地方、中央,扩大中央权力。③重酷吏,打击反抗势力。④重人才,任用了像徐有功、杜景俭这样正直的名流。⑤具有时效性;武则天在称帝的初期,由于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政治环境不安宁,所以在初期多用酷吏镇压反抗势力,但当统治开始走向正轨,就任用了一大批有才有能,刚正不阿的优秀人才。⑥重弹劾、重处罚、重用监察官员,严惩贪官污吏。
      2.2弹劾诉讼状的处理
      2.2.1密匦制度
      在唐初,谏官由设在中书、门下两省的散骑常侍和谏议大夫组成,散骑常侍和谏议大夫都是分左、右而置,“左”隶门下,“右”隶中书。武则天时期,为了加强谏净的力量,于垂拱元年(685年)二月新创设补阅和拾遗两种谏官,(补阅、拾遗的主要职责都是像皇上谏诤。补阅的本意是替皇帝弥补缺失,拾遗的本意是提醒皇帝不要遗忘了什么。)也都是分左右制,“左”隶门下, “右”隶中书。
      此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开创的密匦制度。密匦是一个方形的盒子,四面颜色不同,各有名称。东面叫延恩匦,“怀才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之。”意思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才干,但现在被埋没了,可以投匦自荐。南面叫招谏匦,“匡政补过,裨于政理着投之。”意思是人们对于时政和政策有所建言,有所匡救,投进去,统治者就有可能采纳。西面叫伸冤匦,“怀冤受屈,无辜受刑者投之”,意思是如果你觉得你遭受到了冤屈,可以将你的冤屈写下来,投进去,你也许就会得到平反。北面的叫通玄匦,“进献赋颂,涉于玄象者投之。”意思是有想表达对女皇爱戴之情,进赋献颂者,就将自己所写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投进去。
      铜匦的设置令谏议大夫、补阅、拾遗等谏官一人任只匦使以掌之,另以御史中承、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知匦使专知受状,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并进,以达其事于上,事关紧要者当时处断,一般情况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为防投书不负责任,投匦者需有保人,可见人们可以投既告密,但不能匿名乱告。
      密匦的开创是统治者广开言路,了解民情的一个重要方式,虽然助长了当时的告密之风,但对于武则天时期的统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2.2武周时期的密匦创新
      ①继承了唐太宗善于纳谏,从谏如流的优秀品质。②增设密匦这一特殊方式,广开言路,有效的沟通了百姓和官员③设立了相关机构,利用严密的机构体系来掌管密匦,使物尽其用。④注重对于言谏的采纳和使用,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3.武周时期监督制度的评价和启示
      3.1. 监督制度的评价
      武则天时期,通过扩大御史台的编制,增设左、右肃政御史台,严化御史大夫人员的任命、委派,将御史台的地位空前强化。严格控制了言谏制度和御史制度,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这位刚刚夺取了李唐政权的女子,可以扫清自己的政治障碍,开启自己的武周盛世。她利用这种空前强化的御史台制度,来严厉打击想要谋逆、反抗自己统治的人,将中央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另一方面,她的政治眼光十分独特。统治初期,因为反抗势力较大,她重酷吏重打压,来定民心、警示群众;统治中期,当政治环境逐渐转好之时,她就开始任用了一大批为人刚正不阿、具有出色才能的官员,来辅佐自己。
      此外,她开创的密匦制度,给了后世很强的借鉴意义,从宋朝出现专门的密匦机构到现当代一直沿用的检举箱制度,这种直接与人民群众交流的方式使得领导机构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真正做到了为民办事、办好事这一宗旨。
      但是,武周时期的中央监察机构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御史大夫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利并未真正使用好弹劾权,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滥用;在统治前期,为了排除异己,肃清政治敌人,十分重用酷吏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宁,但背后隐藏着更大的政治危机,使得武周政权法律形同虚设;在鼓励告密的制度下,任何人都有可能被牵连,王公贵族们都抱着“今天还是臣下,明天也许就会受到告密牵连而身处异处”的惶惶之心,小心翼翼、俯首帖耳的面对着女皇统治,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限制了官员们的处事效率,不利于官员们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也离间了君臣之见的关系。
      总的来说,武则天时期的监察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完成了中国古代的一次重大变革,许多地方的变革和创新,都给了后世很大的借鉴意义,使得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2 .监督制度的启示
      时至今日,这种监察制度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大批中央高等官员因为腐败受贿而落马的事实,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在当代的中国,这种追求奢侈享乐,官员滥用职权挪用公款,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的不正之风必须肃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离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进一步。
      以史为鉴我们看到,唐太宗善于纳谏且从谏如流、武则天重视司法制度的建立、开创密匦制度,古代的帝王们都未曾放弃过对于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今天,作为公民的我们必须也责无旁贷地要实施好手中的监督权,对于不公正的恶势力敢于防抗和曝光,做一名合格的好公民,与中央共进退,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书目: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 政务运行和制度变迁》 齐鲁书社 刘后滨 著

《中国历代监察制度》 法律出版社 赵贵龙 著

《唐代监察制度研究》 商务印书馆 胡宝华 著

《册府元龟》 宋真宗(创议编纂)

《武则天和唐代监察制度》 胡沧泽